筆記的筆記--像我這樣一個經辦44
「筆記」這件事情決定了你人生的幸福?這樣講聽起來有點兒誇張,但是仔細一想,或許你會認同。
這裡說的筆記,並不只是學生時代上課抄、回家讀的筆記,而是善用工具(不管是傳統的活頁紙還是時下流行的電子記事本),把讀過的資料、想過的點子、思考過的問題、做過的夢通通紀錄下來。
如果有三個一模一樣的人,一樣聰明、也一樣勤奮、一樣有恆心.....,總之如果有三個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不愛做筆記,第二個人勤做筆記(但是往往僅只於紀錄,但是筆記本身無助於行動的推展),第三個人善用數位筆記工具去搜集、思考、規劃、執行各種人生的大小專案。試想:三年五年後之後,三者之間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差距?而且別忘了這樣的差距還會像滾球那樣越滾越大!
之所以說「筆記決定了人生的幸福」,是因為,「筆記」就是一種觀察或學習後的「整理」與「思考」,最後獲致成長的過程。僅管目前似乎還沒有大規模的科學觀察、實驗可以證明,但是我們可以確定:我們時常聽到「善用筆記幫助自己成功」的案例,但似乎沒有聽過「因為很懶得作筆記而成功」的案例。
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人生路上必須學習的功課這麼多,從很內在的心靈成長、到很務實的職場求生,認真作筆記的人當然更容易比別人獲得幸福。
推薦的工具,與工具書
筆記本有很多種,有紙本的有數位的,各有好處;數位時代,數位筆記本變成了一種流行的工具,有許多的APP可供選擇。這麼多APP中,Evernote算是比較受人注目的一種,於是書店裡有很多介紹Evernote的書籍。
大概是五六年前,在沒有多作比較的前提之下,我選擇了Evernote。至於有關介紹Evernote的書,經過比較之後,我推薦「電腦玩物站長」寫的書。
相較於其他的書把重點放在「介紹Evernote的使用介面」或「Evernote可以怎麼運用」,電腦玩物站長的書則是不斷回歸「筆記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整蒐集、不是為了完美分類,而是為了「透過筆記讓自己不斷精進」這個核心宗旨。如果其他的書是冰冷枯燥的、「00牌電冰箱使用手冊」那樣的「Evernote使用指南」,電腦玩物站長的書比較像是一本充滿「原來筆記可以這麼寫、那麼用」的故事錦集。
關於筆記,不外乎四個問題:筆記的目的是甚麼?筆記的內容甚麼?筆記的方法是甚麼(原則/工具)?筆記完後如何運用?一口氣閱讀了書局四本相關的書籍後,試著整理、摘述重點如下:
1.
「筆記」只是「過程」、「工具」,不是目的。真正讓我們成長的,是蒐集、閱讀、思考、還要最重要的「付諸行動」;這些才是核心。
2.
筆記的目的是「拿來用」,而不是「記」。筆記當然也可以是「多年後回憶的憑據」;即便如此,「拿來回憶」也是一種「拿來用」。如果筆記的方式不理想,以至於讓我們日後想找找不著、回憶想理理不清,那又何必浪費時間做筆記?
永遠都要記得:筆記的目的總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拿來用」、「要用的時候可以輕易找得到」。
也因此,一篇文章讀也不讀就把它存進Evernote並不是一種好的筆記方式。讀的時候記得劃重點、寫眉批,讀完之後寫寫心得更佳,這樣的材料才會成為資料庫中、腦袋中的養分,日後思考相關議題的時候才容易想起、想起了之後才能迅速回顧。
「覺得應該是好文章,但是沒空讀,於是先存檔在筆記本裡」的這種資料,當然也可能在日後的某一天因為蒐尋某個關鍵字的時候而跳出來,於是派上用場,但這樣的養分自然比不上曾經瀏覽過、劃過重點、甚至曾經寫過閱讀心得的資料。
3.
「分類」是為了「好找」,「好找」是為了「使用的時候找得到」。
在紙本的時代,想要讓資料好找,就必須分門別類;要分門別類,就要找出分類的方式;然而,「分類的維度」只能有一種。比如說,如果你有一個私人的大書架,書本的陳列方式,要不然就是按照書本內容的性質、要不然就是按照書本的大小、再不然就是按照「已讀」、「讀一半」、「未讀」來分類;總之,一本書只能放在一個地方、所以最終也只能採用一種分類方法。偏偏在實務上,有些書同時具有好幾種屬性,放在這裡、規在那裡都不盡理想,於是分類分得很痛苦。
在數位時代,我們有了「蒐尋」這種「不須分類也可以迅速找到資料」的工具,還有「標籤」這種「一本筆記本可以同時貼上多種標籤、滿足多維度分類」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善用「蒐尋」與「標籤」這兩個工具,就可以在彈指之間找到想找的筆記資料。這是傳統紙本筆記所無法給予的好處。
換句話說,善用數位筆記的同時,記得把傳統那種「把資料分門別類清楚」的習慣忘掉。別再把時間畫在「力求完善的分類」上了。
4.
紙本筆記與數位筆記的比較
紙本最大的好處,是「在紙上無拘無束、很直覺、很迅速地筆記」。這個特點,截至今天為止,確實是數位筆記所無法取代的。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
相對的,數位筆記本的好處呢?除了剛剛提到的「搜尋」、「標籤」所帶來的便利外,更重要的是: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多數資料(不管是文字、圖片或聲音、影像)都以數位形態呈現;只有利用數位筆記本才能夠保存紀錄。在這樣的前提下,最合理的應用方式,應該是「以數位筆記為主,並且隨身帶著紙筆;一但用筆記錄了甚麼之後,拍照存檔到數位筆記中」。
結語
使用Evernote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了,但很慚愧地,從來沒有真正好好利用它。讀了這三本書以後,我才開始檢討過去「隨手記、隨便存」的壞習慣,並且試著建立起真正以「行動」、「拿來用」的筆記習慣。至於Evernote這個數位筆記APP到底應該怎麼使用?關於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建議還是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擺在案頭,便利我們一邊使用手機或電腦、一邊翻閱查詢使用方式。
這裡說的筆記,並不只是學生時代上課抄、回家讀的筆記,而是善用工具(不管是傳統的活頁紙還是時下流行的電子記事本),把讀過的資料、想過的點子、思考過的問題、做過的夢通通紀錄下來。
如果有三個一模一樣的人,一樣聰明、也一樣勤奮、一樣有恆心.....,總之如果有三個人,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不愛做筆記,第二個人勤做筆記(但是往往僅只於紀錄,但是筆記本身無助於行動的推展),第三個人善用數位筆記工具去搜集、思考、規劃、執行各種人生的大小專案。試想:三年五年後之後,三者之間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差距?而且別忘了這樣的差距還會像滾球那樣越滾越大!
之所以說「筆記決定了人生的幸福」,是因為,「筆記」就是一種觀察或學習後的「整理」與「思考」,最後獲致成長的過程。僅管目前似乎還沒有大規模的科學觀察、實驗可以證明,但是我們可以確定:我們時常聽到「善用筆記幫助自己成功」的案例,但似乎沒有聽過「因為很懶得作筆記而成功」的案例。
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人生路上必須學習的功課這麼多,從很內在的心靈成長、到很務實的職場求生,認真作筆記的人當然更容易比別人獲得幸福。
推薦的工具,與工具書
筆記本有很多種,有紙本的有數位的,各有好處;數位時代,數位筆記本變成了一種流行的工具,有許多的APP可供選擇。這麼多APP中,Evernote算是比較受人注目的一種,於是書店裡有很多介紹Evernote的書籍。
大概是五六年前,在沒有多作比較的前提之下,我選擇了Evernote。至於有關介紹Evernote的書,經過比較之後,我推薦「電腦玩物站長」寫的書。
相較於其他的書把重點放在「介紹Evernote的使用介面」或「Evernote可以怎麼運用」,電腦玩物站長的書則是不斷回歸「筆記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整蒐集、不是為了完美分類,而是為了「透過筆記讓自己不斷精進」這個核心宗旨。如果其他的書是冰冷枯燥的、「00牌電冰箱使用手冊」那樣的「Evernote使用指南」,電腦玩物站長的書比較像是一本充滿「原來筆記可以這麼寫、那麼用」的故事錦集。
關於筆記,不外乎四個問題:筆記的目的是甚麼?筆記的內容甚麼?筆記的方法是甚麼(原則/工具)?筆記完後如何運用?一口氣閱讀了書局四本相關的書籍後,試著整理、摘述重點如下:
1.
「筆記」只是「過程」、「工具」,不是目的。真正讓我們成長的,是蒐集、閱讀、思考、還要最重要的「付諸行動」;這些才是核心。
2.
筆記的目的是「拿來用」,而不是「記」。筆記當然也可以是「多年後回憶的憑據」;即便如此,「拿來回憶」也是一種「拿來用」。如果筆記的方式不理想,以至於讓我們日後想找找不著、回憶想理理不清,那又何必浪費時間做筆記?
永遠都要記得:筆記的目的總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拿來用」、「要用的時候可以輕易找得到」。
也因此,一篇文章讀也不讀就把它存進Evernote並不是一種好的筆記方式。讀的時候記得劃重點、寫眉批,讀完之後寫寫心得更佳,這樣的材料才會成為資料庫中、腦袋中的養分,日後思考相關議題的時候才容易想起、想起了之後才能迅速回顧。
「覺得應該是好文章,但是沒空讀,於是先存檔在筆記本裡」的這種資料,當然也可能在日後的某一天因為蒐尋某個關鍵字的時候而跳出來,於是派上用場,但這樣的養分自然比不上曾經瀏覽過、劃過重點、甚至曾經寫過閱讀心得的資料。
3.
「分類」是為了「好找」,「好找」是為了「使用的時候找得到」。
在紙本的時代,想要讓資料好找,就必須分門別類;要分門別類,就要找出分類的方式;然而,「分類的維度」只能有一種。比如說,如果你有一個私人的大書架,書本的陳列方式,要不然就是按照書本內容的性質、要不然就是按照書本的大小、再不然就是按照「已讀」、「讀一半」、「未讀」來分類;總之,一本書只能放在一個地方、所以最終也只能採用一種分類方法。偏偏在實務上,有些書同時具有好幾種屬性,放在這裡、規在那裡都不盡理想,於是分類分得很痛苦。
在數位時代,我們有了「蒐尋」這種「不須分類也可以迅速找到資料」的工具,還有「標籤」這種「一本筆記本可以同時貼上多種標籤、滿足多維度分類」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善用「蒐尋」與「標籤」這兩個工具,就可以在彈指之間找到想找的筆記資料。這是傳統紙本筆記所無法給予的好處。
換句話說,善用數位筆記的同時,記得把傳統那種「把資料分門別類清楚」的習慣忘掉。別再把時間畫在「力求完善的分類」上了。
4.
紙本筆記與數位筆記的比較
紙本最大的好處,是「在紙上無拘無束、很直覺、很迅速地筆記」。這個特點,截至今天為止,確實是數位筆記所無法取代的。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
相對的,數位筆記本的好處呢?除了剛剛提到的「搜尋」、「標籤」所帶來的便利外,更重要的是: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多數資料(不管是文字、圖片或聲音、影像)都以數位形態呈現;只有利用數位筆記本才能夠保存紀錄。在這樣的前提下,最合理的應用方式,應該是「以數位筆記為主,並且隨身帶著紙筆;一但用筆記錄了甚麼之後,拍照存檔到數位筆記中」。
結語
使用Evernote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了,但很慚愧地,從來沒有真正好好利用它。讀了這三本書以後,我才開始檢討過去「隨手記、隨便存」的壞習慣,並且試著建立起真正以「行動」、「拿來用」的筆記習慣。至於Evernote這個數位筆記APP到底應該怎麼使用?關於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建議還是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擺在案頭,便利我們一邊使用手機或電腦、一邊翻閱查詢使用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