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互惠」的全貌--像我這樣一個經辦25
我們都在書裡面讀過很多關於「誠信」、「互惠」之類的故事。比如說,某個大企業家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在年輕的時候寧願冒著破產的風險也要遵守承諾,於是因為誠信而獲得貴人相助而出現轉機,最後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豐功偉業之類的故事。
我並沒有不相信這樣的故事,但是我高度懷疑說故事的人並沒有把故事的全貌呈現出來。
就拿我自己的故事為例。我家有一片不值錢的山坡地,招租中。那塊4.3公頃的山坡地五十年來沒有撒過任何農藥,所以雖然不值錢,但是家裡相當珍惜。但凡有人與我洽談,我都說「如果是有益於生態、無農藥的利用,租金都好談」。
重點來了。曾經有人向我家承租說是要做一些生態旅遊的、無毒農業的利用。我這個人是相當有誠意的。不但租金算得極便宜,而且讓對方先使用,白紙黑字說好年度到期再收租金。
結果?結果是租金一毛都沒有收到。三萬元,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為了三萬元的租金收入去找律師打官司?不划算;就算當初有找公證人公證契約,要拿著租約去強制執行?個性軟爛如我也不想惹麻煩。
三萬元是我能夠承受的風險範圍,所以我雖然幹在心裡,但是表面上可以一笑置之、一陣子氣消了之後也就真的雲淡風輕。但,如果我女兒就差這三萬元註冊繳學費呢?如果我就差這三萬元軋寸頭而跳票呢?如果那陣子我家正缺這三萬元買米下鍋呢?
關於我的故事說完了。這樣的故事是社會裡面的罕見例子嗎?你去問問那些向大公司承攬小生意,結果交貨時被大公司惡意刁難、臨時大幅惡性砍價否則拒不驗收的那些小廠商,就會知道什麼叫作「誠信互惠」了。
我不是說「誠信互惠」不重要。我要說的是:每個人應該要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範圍內去「誠信互惠」,否則只要一次行差踏錯,下場很可能就是永世不得翻身。
最弔詭的是:你去問問看,問那些嚴重破產的人,有幾個是因為「不誠信」而破產?有幾個人是因為「誠信」而破產?又有幾個是因為「永遠誠信」而能在破產之後鹹魚翻身?
如果你真的去問,說不定你還真的會得到很多「誠信很重要;我就是靠著誠信兩字翻身的」之類的答案。對方說的很可能是真心話。問題出在於「生存者的偏誤」~~他們的確是因為誠信而破產、又因為誠信而翻身的人。唯一的問題是,那些因為誠信而活活餓死的人,你永遠都訪問不到。
所以,首先要活下去。如果能夠在不違背誠信的前提之下活下去,那更好。
活下來之後,要厚植自己風險承受的能力,並且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地誠信。這樣的誠信首先讓我們不用機關算盡、也讓我們不需雞腸鳥肚地活著、能夠更瀟灑地揮灑,而且說不定哪一天還真的因此得到貴人相助,成就自己的另一番天地。但是這些一切都有一個前提,叫做「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範圍之內」。
但是多數的文章雜誌、工商鉅子不談這些。為什麼?
第一,他們不會談那些拿著「誠信」兩字侃侃而談的人「在怎樣的既有優勢下有怎樣的本錢」,而經得起去冒「誠信互惠」的風險。
第二,甚至於,他們之中的有些人因為家世背景的關係「沒有人敢對他不誠信互惠」,然後一路走來果然「深刻體會了誠信互惠的重要」。舉個稍嫌偏激的例子,大概是「一輩子活在人工打造、要價昂貴的無菌室裡面的人,主張『勇於拿自己的牙刷刷馬桶的人,才是真正具備大無畏的精神,才容易獲得成功』」。
第三,當然,有些成功人士確實是白手起家的。身為一個白手起家、在社會打滾多年、深諳人性的工商鉅子,真的會不懂得我這個小經辦懂的這些事情嗎?不可能。但他們會在媒體專訪的時候說這些嗎?有可能願意說前面提到的那些「道德不正確」的論點嗎?不可能。
所以,那些企管雜誌的專訪不是不能看,但是千萬要「小心看」。要能夠讀懂表面的意思,更要讀懂「後面的意思」。否則,我們這種沒錢沒勢的小人物,永遠也只能是「被誠信互惠」的踏腳石而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