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上)
之一 推薦併序
身為一個對人類心靈世界一直都很感興趣的假文青,這些年來持續閱讀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甚至於曾經參加救國團的義務張老師培訓近九個月也是相當合理的(只是在培訓的最後一關被刷掉就是了)。 因此,對於所謂的憂鬱啊、樂觀什麼的,我隨時可以來個十分鐘的即席演講,而且也自信演講的內容不至於讓聽眾打瞌睡。
也就是說,關於這些主題,我確實是有一些基本程度的理解。沒想到這本隨手買下的、和憂鬱有關的書,竟然讓我把我心裡面那一套關於憂鬱的看法重新翻攪了一遍~~改寫了問題的根本定義、讓我用全然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進一步理解原來所謂的「問題」其實只是「諸多現象」~就如同「發燒」只是「病徵」、不是「病灶」。看著看著不由得歡喜讚歎了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本來立志當個歷史學家。但是在攻讀歷史博士的時候,嚴重的憂鬱症幾乎擊倒了他,於是他轉而研究心理學。今天他已是南佛羅里達州大學的心理系教授,也幸運地走出了憂鬱幽谷。讀這本書,在知性上可以享受「啊!對吼!原來是這樣!」的聞道之喜,更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動於作者對生命永不放棄的堅韌態度。
這本書不賣弄專業術語,不探究什麼艱深的學理;只要有心,並不難消化。所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吧!不過就是一張電影票加上薯條可樂的價錢,說不定竟能為你帶來無窮的能量。
之二 出於同理心的緣故
當你看到一個失去雙手的人,你可能會試著想像失去雙手的痛苦。雖然不能「完全」地體會到他們的痛苦,但是只要把自己的雙手綁起來,一整天禁止自己使用雙手,總是可以揣摩出那麼一兩分。
我親眼見過一個親愛的朋友身心疾病發作的樣子。基於隱私的關係,我不能多做描述,總之那真的是嚇壞我了。即便是像我這樣自認為同理心氾濫到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假文青,我也不認為我真的能夠同理對方到底受到了怎樣的苦楚;連一分都不能夠。
事實是:當我們面對一個憂鬱症患者,我們根本無法揣摩他到底正在受到怎樣的苦楚。因為憂鬱症的核心是並不形於外的苦難~~心理內在的(如情緒上的極端翻騰、認知上的自我否定)與生理內在的(如內分泌的紊亂)各種折磨苦難。身為局外人的我們所看到的,不過都是一些很外在的、很下游的「症狀」、甚至根本只是「併發症」,而非內在的、上游的「問題本身」。
一個殘忍的事實是: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的人罹患了各種程度的憂鬱症。這本書上說全世界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人口罹患憂鬱症,網路上的資料則顯示台灣每13個人就有一個人有憂鬱症。不管為了我們自己或是為了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都有必要對這樣的議題多了解一點。
之三 兩個實驗
生物學家做了兩個實驗。
在第一個實驗中,把一個陷阱丟進魚缸裡。那些比較大膽的魚兒勇敢地前往探索,結果被陷阱給逮住了;相較之下,另一群比較謹慎、與陷阱保持距離的魚兒們則是安然度過這次的陷阱大考驗。嗯,俗語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果然沒有錯。
在第二個實驗中,生物學家把一群魚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那些膽子比較大的魚,儘管到了陌生的環境,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東西就先吃了再說;相對的,那群小心謹慎的魚遲遲不敢進食,足足多餓了五天的肚子。在這次的實驗中,哎呀呀,小心謹慎變成了一種詛咒,幾乎餓死了自己!
以上這兩個實驗當然不是我瞎掰的,而是依照這本書的第111~112頁的內容旨意所改寫的;而且這本書還有清楚的備註,說明這些實驗內容的論文出處。
那麼,為什麼要特別舉出這兩個實驗呢?
「習慣」有分好壞~「準時」是好習慣,相對的「習慣遲到」則是會誤事的壞習慣。高昂的情緒讓人充滿鬥志,憂鬱的情緒則是讓人了無生趣、灰心喪志,所以,人們習慣把情緒區分成「正向情緒」與「負面情緒」;於是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開朗」、「要積極樂觀」什麼的~~總之情緒要「正向」;至於所謂的「負面情緒」,比如說憂鬱啊、悲觀什麼的,則像是一種心靈上的垃圾,除惡務盡也是理所然的。
可是,「理所當然」並不表示必定正確。
平常人們的體溫大約是三十七度,如果你發燒了或失溫了,你會說那是「正向體溫」、「負向體溫」嗎?不會!溫度的高或低都是一種中性的指標,說明著目前身體的狀況。
情緒也是。高亢振奮或是或者憂鬱消沉也都只是一種情緒,中性地反應了目前的心理狀態。把「低落的情緒」當成是一種「壞東西」、甚至把憂鬱當成是一種「病」,絕對無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我們都理解:發燒其實是身體正在對抗細菌病毒的現象,但是如果持續放任身體高燒不退,這個高溫的「現象」會導致另外的問題,比如說俗稱的「把腦子燒壞」之類的。所以在某些狀況下,我們雖然明知「發燒其實是身體正在努力消滅壞東西所產生的現象」,但是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緣故,我們必須用藥物強迫身體退燒。同樣的,憂鬱也是如此。當憂鬱嚴重到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理心理、讓當事人從思考說話到生理活動都受到嚴重干擾的時候,醫生也只好使用藥物來試圖減緩症狀。
不論如何,如果我們打從一開始就把憂鬱視為一種「壞東西」的話,只會讓憂鬱這種東西被污名化、讓人們急著擺脫憂鬱而忽略處理真正的問題源頭;之錯誤,就好像身體剛有一點夯夯的就立刻吃退燒藥那樣,簡直是在戕害自己的身體。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你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纖細林黛玉?還是一個少根筋無所畏懼的粗線條?如果這兩種個性讓你選,你會選擇哪一種?多數的人應該都會選擇後者吧?可是,我們並不能事先預知老天爺會把我們丟進那一種環境,就像文章開頭的魚兒們並不知道等在前方的是哪一種美食或者陷阱。
只要有一點點國中程度的生物學知識,就會知道:生命的多樣性,有助於確保生物的延續;有些人謹慎纖細、有些人大膽粗線條,才能確保「儘管事先不知道前方的挑戰是什麼,但是最後至少有一群人能夠活下來」。所以,林黛玉們又為什麼要為了自己的多愁善感而覺得羞愧自責?
總之,要正確地理解情緒。要清楚地意識到「情緒」是中性的指標,它永遠都不會是「最上游、最核心問題」。明白了這點之後,才有可能走出/協助他人走出那個名為憂鬱症的幽谷。
本書相關心得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