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庫與上膛子彈--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6



四十多歲了。我的時間管理從來都是一團混亂。後來經過刻意練習,在公事上我可以還算有效地區分輕重緩急,可是為什麼列在私人手帳上的任務執行卻一團混亂呢?
***
大概是一年多前,在網路上看到了「子彈筆記術」這個名詞;一個多月前展開另一階段的私人手帳階段,開始認真揣摩、實作,想要確實了解「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忽然有了一點新的體悟。

就以「子彈」就譬喻。我們都會有一堆「想做」、「該做」、「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你一一把它寫下來,就會發現這是一張清單上的項目多得超乎想像。姑且把這張第一清單稱之為「火藥庫」。「火藥庫」的意義在於:第一,把清單列出來,日後可以仔細篩選、區分輕重緩急;第二,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就不會因為「現在不做,以後可能就不會做了」的憂慮而任性隨興地把時間拿來做「現在想做的事情」。

我們也都知道,所謂的「時間管理」、「任務管理」必須要把事情分成「急迫與否」及「重要與否」,然後用理性去分配自己的時間;換句話說,就是把火藥庫裡面的子彈仔細揀選,挑出「最急迫而且最重要」的子彈,優先上膛、準備擊發。姑且把這張列出「已上膛事項」的清單稱為「待擊發清單」。

接下來就是執行。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好像發射了一顆子彈;在擊發項目上打個勾,表示子彈已經往目標射出去了。就這樣。

每天檢視自己的擊發清單、清點自己的擊發率與待擊發項目;可以聚焦目標、回顧備忘,還可以檢視績效,「做事情」變成像是「打電動」那樣可以帶來成就感的事情。所以人們會迷上寫手帳、會推崇子彈筆記術。

一個多月來,我試著照這樣的方法做,但是效果似乎很有限,這幾天的年假更是一片忙亂。忽然間,我揣摩出問題所在了。

雖然我乖乖地把所有想做、該做、必須做的事情列入火藥庫,但我所擊發的,卻不是從火藥庫挑選出來的彈藥,而是隨興撿到、臨時想要擊發的子彈。

這會產生什麼問題呢?

第一,我做的事情,始終都不是經過「急迫性與重要性」篩選的事情。輕重緩急不分,生活自然一團亂。

第二,「專注」,才能「深入」。「每年研究一個主題,連續十年共研究十個主題」與「同時研究十個主題,連續十年」兩者之間哪一個比較能夠深入?當然是前者!可是我卻總是採用後者的模式。我做的事情沒有經過計畫、沒有瞄準,只是隨心所欲的任意擊發子彈,自然難以有效命中、摧毀目標。

第三,不論如何,火藥庫只是個「倉庫」,「待擊發清單」的完成率才是有意義的指標。結果我卻不去擊發已經上膛的子彈(不去執行待辦清單上那些重要且急迫的事情),卻老是隨興地點燃火藥庫裡面的子彈炸彈(隨興地啟動新的專案;今天想寫這個,明天想做那個),搞得手上的事情越來越多,真正的「事倍」功半;而且待執行清單的執行率也始終低落,當然無法進入「認真執行就會有成就感」的正循環。

結果就是:看似充實其實忙亂,而且瞎忙一場,難有成就。

說了這一串,其實總歸那句老話「妥善地運用時間」。這句話很難落實,所以我們試著學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比如說「子彈筆記術」。可是如果像我目前這樣,只是依樣畫葫蘆、寫清單,卻沒有落實它的精神,一切終究還是白搭。

但是這並沒有能夠回答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在公事上我的時間分配還算成功,私人事務上卻一塌糊塗呢?

因為基本上,公事上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我真心想做的,所以沒有「喜不喜歡」的問題、更沒有「我現在很想做的事情」,只有「該不該現在做」的問題,所以我可以老老實實地依照「重要與否」、「急迫與否」去分類/執行。但是在私人事務上,充滿了「現在忽然很想去做」的事情,而且那些事情都是「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讀這本書、寫那篇文),所以我有一大堆義正辭嚴的理由讓自己隨興地跳過待擊發清單,直接從火藥庫裡面搬火藥亂射一通。於是導致了這一團混亂。

結論?

沒有想做的事情?聽起來很糟糕。

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聽起來不錯。

想做的事情太多,所以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亂、而且忙了半天卻一事無成?那還倒不如什麼都別想,傻傻地過日子,至少不會瞎忙。

當然,嚴格說起來,「瞎忙」也不見得就是一無是處、毫無所獲。就以我自己為例,沒有目的性、策略性地閱讀、寫作,是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的,所以稱之為「瞎忙」;但是在這樣瞎忙的過程中,至少我把我的文筆練得通順了,職場上寫公文打筆仗、或是和老婆寫家書吵架,都可以信手捻來、一揮而就;但是這樣的能力是不是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培養?又或者說,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卻只培養出這些小能力小聰明是否真的划算?那就見仁見智了。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下)

「讓人說個沒完沒了」的秘訣--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67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