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廠商,就是幫助自己--像我這樣一個經辦54
「尊重專業」這四個字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多數的人未必真的能夠做到;而之所以沒能落實這個口號,很可能是因為沒有理解到一件事情:「尊重專業」不只是專業分工上的必然與道德上的應然、更是練達人情世故而利己利人的重要訣竅。 我們都需要專業分工;辦一場公關活動、寫一套軟體、或是拍一支形象廣告的時候,我們都必須與廠商接洽。比如說,當廠商依照我開出的需求畫出了三張海報,我的第一反應是「我這個經辦有東西能往上交差就好」?還是「好醜/普通/好漂亮」?還是「圖片設計的理念/呈現的手法分別是什麼」? 第一種反應當然是很不聰明的。站在道德天秤來看,「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拿公司的薪水卻混到這種程度,總是說不過去;從利害關係來衡量,對於這張海報一無所知的我往上呈報結果的時候,很可能會被主管打槍;從自我成長的角度來思考,這樣一來,我就完全無法從這個案件中有任何收穫了。 事實上,批評當然比建設容易,而且批評對方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自己的想法比對方高明」,所以「怎麼這麼醜/這裡那裡不對勁」才是符合人性的第一直覺反應;在第一時間就覺得「廠商做得真棒」的情形在機率上低得多了。 但是第三種反應,那種「假定我自己完全不懂這門專業,所以想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呈現」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從廠商那邊學到東西。 這當然不是說「不能批評廠商」,而是,在批評廠商之前,至少先問問看:這個成品為什麼這樣呈現?背後的專業考量是什麼?一般來說,廠商總有一定的專業;至少至少,廠商的專業絕對高於我們自己的一知半解。我們又哪來的自信去先入為主地批評人家的專業呢? 就算不管什麼「從廠商那裡學到東西」。不管對於成品有怎樣的質疑,先問這個問題,就能讓廠商感到專業被尊重,有利於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讓接下來的合作更順利。 另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成品與需求總是會有落差,身為一個經辦,當然就是要盡力縮小這個落差。總之我們必須提出我們的看法、再次強調我們的需求。只是,同樣的一句話,也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方式一:「你做這個不是我要的,我想要的是OOXX」。 方式二:「我對於事情進行的方式/做出的成果有不同的想法、看法,請問如果我們這麼做/那樣修改的話,專業上是不是有什麼考量?」、「如果照我說的那樣做,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前者只是單純地強調我們的需求,後者卻是在強調自身需求的前提之下,再一次尊重對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