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不推薦《斜槓青年》的原因
我對於這本書的第一個質疑,在於「沒能直指問題核心」。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只讀到書上說「生命原本就沒有意義」。
事實是:「道本無有,因人而有」。可是,只說了上半段,卻沒有說下半段?這是因為作者思考的不足?還是刻意迴避這個問題?
我對於這本書的第二質疑,在於「沒有說清網路時代的真相」。
書中說了,網路讓這個世界變得扁平,所以人人都有了更多的可能。但是書中沒說的是,網路讓每個人都面對了比過去大了無數倍的競爭。結果是什麼?整體而言就是「贏家通吃」。
結果?不管你靠哪一種/哪幾種專長換取生活資源(賺錢買飯吃),結果就是,如果你優秀到足以打敗一大堆的競爭者,你可以過上優雅又自由的好生活;如果你不是那個最優秀的佼佼者,你就只能很艱辛很艱辛地混飯吃。
時代潮流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忽然轉向。所以我沒打算、也並沒沒有因為「輸家一大堆,只有贏家吃飽飽」這點而否認了「世界是平的」這個客觀存在的潮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我也認為「斜槓」這種生涯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我的質疑是:這本書在介紹「斜槓」之必要與美好的同時,卻對於這些可能存在的險惡避而不談?在我看來未免失之偏頗。
我的第三個質疑是:夾雜著讓人匪夷所思的邏輯。
書中提到「印度教說是東方哲學的核心與起源」--這個應該是客觀的事實。然後作者接著說「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如此偉大的智慧會在印度這塊土地上誕生?直到涉獵更多印度文化後,我發現這和其嚴格的種姓制度以著非常直接的關係......我猜想,正是因為印度這種獨有的種姓制度,為婆羅門創造了一個不受干擾的純淨環境,他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自省和更多思考,為印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智慧」(p121~122)。
這個論點差點讓我的下巴掉下來。那些古往今來幾億個奴隸賤民之中沒有一個有哲學家宗教家的資質天賦?他們之所以沒能成為哲學家宗教家,不正是因為被那些貴族所設計的制度而永世不得翻身?怎麼會反過來(彷彿帶著稱讚的意涵)說「正是因為印度這種獨有的種姓制度,為婆羅門創造了一個不受干擾的純淨環境,他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自省和更多思考,為印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智慧」這種話?
怎麼不想想,如果印度是一個人人機會相對公平、社會流動相對自由的社會,很可能會產生出更多的哲學家與宗教家?
然後,順便一提:「斜槓青年」洞見了一個社會的新趨勢嗎?並沒有。二十年前的《新工作潮》原名《Jobshift:How to Prosper in A Workplace without Jobs》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觀念了。
這樣的一本《斜槓青年》,實在無法獲得我的推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