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好書推薦《最困難的事從樹狀圖開始解決》~~兼論圖形思考的好處

圖片
「圖形思考」有什麼好處?很多,常見的比如說「讓人一目瞭然」,「便於拿來與人溝通」。這本書另外提到了兩個比較少被提及的優點。書上說得簡單扼要,卻讓人覺得「對對對!確實如此!說得太好了」。 好處一: 「文章」因為由主詞、動詞與受詞所組成,所以一定會有個中心要素當主體。讀者的思考在不自覺中,容易陷入單一觀點。 圖形思考則不然。「圖形思考」有助於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將思考視覺化、結構化。比如說,「A—>B」這個圖像,可以以A為主角,也可以B為主角,甚至以箭頭本身為主角! 好處二: 「A—>B」這麼簡單的「兩個字母+一個箭頭」,有幾種解釋可能?很多。比如:A變成B?因為有A,所以產生B?A出現之後,才有B?....... 這些可能,都可以用「A—>B」表示。 用圖像簡化思考?「簡化」的相對特徵,就是「彈性」~~可以用來解釋很多東西。另一方面,「彈性」的特徵,就是「模糊」。 觀眾可能誤解畫圖者的意思。但是對於畫圖的人來說,這樣的模糊,剛好可以重新思考「這個箭頭,究竟是那一種意思」:例如,會不會,本來以為是「A變成B」,其實卻是「A出現之後才有B」?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總之,書中像是這樣,讓人恍然大悟、拍案叫好的簡單扼要不止一處。這是我推薦這本書的最大原因。

對廠商的同理心--像我這樣一個經辦20

雖然我時常自詡為「很有同理心」,但是最近我在工作上犯了一個很低階的錯。 因為公事輕重緩急排序的關係,一個資訊採購案在我手拖了一段時間沒有進展;然後總算得了一個空檔之後,我把案子送進了下一個流程。 這個案子是個擴充案。按照政府法令與公司規劃,這次擴充案由原廠商繼續承作,沒有任何「為了避免圖利廠商的嫌疑,所以應該避免與廠商接觸」之類的考量。可是我當初延滯案件進展的時候、還有後來恢復推動案件進程的時候,我卻完全沒有與廠商打招呼。 如果我有事先打招呼。對廠商而言,廠商可以提早前置作業(包括規劃該公司的人力與任務配置、準備所需文件、程式軟體等等的事情),也就是可以降低廠商的無形成本、提高廠商的作業效率;廠商提高作業效率,對我這個經辦而言,就是可以儘早結案、減少變數。 一舉數得,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但我卻沒有事先想到。 幸運的是,我在公事上與這家廠商合作多年,老闆對我的為人相當清楚;若是換個廠商,說不定還會誤以為「這個經辦是不是故意在刁難廠商?是不是有有什麼弦外之音」之類的,這種誤會不但極大,而且很難澄清,那可就頭痛了。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超強便利貼筆記術~~兼談「數位筆記」與「紙本筆記」之比較

圖片
讀完這本書。 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在說一件事情:把東西寫在便利貼上,然後把便利貼貼在A4筆記本上。就這樣而已。 書上提到了傳統紙本筆記與數位筆記如Evernote之間的優缺點比較。作者推崇的是紙本。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作者錯了」。 傳統紙本筆記最大的優點,在於: 第一,「多螢幕」。把好幾張實體的紙同時呈現在眼前不是問題;但一個手機/筆電/平板 終究只有一個螢幕,不適合同時顯現多個頁面。 第二,輸入方便。拿著四色原子筆可以迅速地畫出彩色的圖;數位筆記工具可沒有這種便利。 以上都是事實。但是也別忘了: 第一,在資訊時代,尤其是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有很多資訊,比如說網路文章、或是隨手拍下來的照片影片,是以數位的方式存在的。傳統紙本要如何收納數位資訊?可是相對的,像Evernote這樣的數位筆記本有拍照功能,可以很輕易地收納寫好的紙本筆記。 第二,關於「搜尋」、「複製」、「分享」、「攜帶」這些功能上,數位筆記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也就是說,只要隨身攜帶紙筆,再把寫下/畫下來的東西拍照存檔,傳統的紙本筆記的優勢就只剩下「多螢幕」這點了;但是在傳統紙本筆記的劣勢方面,卻毫無補救的空間。 但這本書並非一無可取。快速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是: 第一,再一次驗證:光有「夢想」是不夠的,還要有「目標」;目標不但要「具體」,而且更要拆成「具體的小目標」,並且更進一步列出「達成小目標的每一個步驟」。這樣才比較可能真的付諸行動;有了行動,才可能達成夢想。 第二,給了我靈感。 靈感一:我應該把我用來控管工作流程的7公分見方(用A4回收紙剪裁而成)的白色小紙片,改成用不同色彩的A4紙製作;不同顏色的小紙片,以利於我識別不同的專案。 靈感二:控管工作進度的紙片,在紙片上的階段工作完畢後,就用雙面膠貼在A4活頁本上,以便事後必要時可以查閱工作軌跡。

被喜歡的說話術--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9

圖片
很久沒有看這種雜誌了。讀出了一些過去沒想過的事情。 一、這種「工具書」薄薄幾頁,看起來輕薄,容易讓人覺得「內容淺薄」;其實它簡單扼要地濃縮了許多書的共通核心重點,確實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二、十多年前讀到這些觀念、例子的時候,感受是「聽起來很有道理」;現在的感受則是「確實是這樣沒錯」。 三、讀出了一些弦外之音。 例如書中提到一個小故事:聯想集團規定「二十人以上的會議中,遲到者要罰站一分鐘」;有一天因為電梯故障,創辦人自己遲到了,結果創辦人還是乖乖罰站一分鐘。 在以前,我會深受這種故事啟發,覺得「沒錯!領導人就是要有這種格局」。 在現在,我想到的是:這正是『樹立標竿』、『創造傳說』的好機會;如果沒有機會,尚且要刻意製造機會;如果我是創辦人,我當然會好好把握啊! 四、有些道理沒有說透徹 比如說,書中提到「有自信心,就不會因為他人的否定而產生自卑、發怒、焦慮等等各種情緒」之類的概念。說得很對,但是沒有進一步提到「自信心不是來自『練習』,而是來自於『正確地評價自己』以及『實力的提升』」這些概念背後的概念。 又比如說,提到了「不要問『你喜歡看電影嗎』這種封閉式的問句」,以免成為不善於聊天的句點王。這個概念沒有錯,但是概念背後的概念是「對人事物保持一顆求知的好奇心,自然就可以問出有趣的問題,讓對方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一方面滿足了發問者的求知慾好奇心,一方面有可以滿足了答話者的成就感,更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人際關係」。練習「問開方式問句」,卻不試著培養自己的好奇心,是事倍功半的。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溫柔婉約笑咪咪--像我這樣一個經辦21

「溫柔婉約笑咪咪」只是一種「吸引人的特質」;但是如果一個很正的正妹明明有傲嬌的本錢、明明像她那種等級的正妹多數都鼻孔朝天的時候,她卻竟然溫柔婉約笑咪咪,就很容易被放大成傾國傾城的萬人迷。 之所以出來走跳,大家都是為了賺錢;和氣才能求財,所以在工作上接觸的廠商們絕大多數都是對我這個大公司裡的小經辦笑咪咪的;畢竟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也要看主人。 在這種前提之下,我發現:如果偶爾我不小心對廠商有失禮的地方,廠商為了做生意還是願意隱忍我;如果我這個大公司裡的小經辦明明可以狐假虎威,卻又竟然和和氣氣,甚至還在合作的過程中願意在合法的程度內幫廠商的忙的時候,我的友善往往會被「放大很多倍」。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牌局,倒楣拿到爛牌的人必須設法好好打,幸運拿到好牌的人又怎麼有理由亂打呢?這種「美人順風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打的。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對廠商笑咪咪。 也因為這樣,我發現一個現象:「笑咪咪」不但能夠「吸引人」,還能夠「鼓舞人」。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專業被尊重,偏偏公司長官時常有自己的看法,我發現一個屢試不爽的秘訣是:把自己定位為「潤滑劑」;長官提出要求的時候,我通常不拒絕長官,往往都說「是,我再去和廠商溝通看看」;面對廠商的時候,我習慣先問問廠商「當初你這樣設計規劃,是不是有怎樣專業上的考量?」。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絕大多數的時候,廠商的看法都與長官不一致,而且通常廠商都能夠說出一套讓人信服的專業考量。於是我要不就拿著專業理由回頭說服長官。要不就居中打折請雙方各退一步,要不然就是很謙恭有禮地拜託廠商「抱歉長官真的很堅持,能不能請你想想折衷的辦法......」。絕大多數的情形下,廠商基於和氣生財、不看僧面看佛面,也都很樂意多辛苦一下幫忙處理,皆大歡喜。也就是說,一個本來很可能讓長官不滿、廠商不爽的僵局,可能因為經辦人員的笑咪咪而順利化解,讓廠商避開低迷的士氣,開開心心地(至少不會太不爽地)把案子完成。 我更發現,「出包」的狀況人人都難免;身為一個正妹,卻願意包容阿宅的小失誤,往往可以換來阿宅死心塌地的仰慕;身為一個大公司的小經辦,如果能夠在廠商出了一點小包的時候一起想辦法在合法的範圍內把事情「圓」過去,換得廠商在長官交辦急件時的鼎力相助,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划算的事情。 以上都是從「利害」的角度來分析大公司小經辦的求生策略。但

小禮物大學問--像我這樣一個經辦--22

想要有好人緣?禮貌固然重要,收禮、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說到收禮,辦公室中常有長官、同事請吃點心。既然是禮尚往來,久而久之,我們往往容易視為理所當然,於是忘記即時地表達我們的感謝!須知禮多人不怪。永遠誠心地向請客的人道謝!最小的細節,正是凸顯自己懂得心存感激的最佳方式! 另外,如果同事送了一份你不愛吃的點心,可能因為不合自己脾胃,於是心中感激卻笑著拒絕。其實盛情難卻,倒不如爽快地謝了收下,私下再轉送給他人,收禮者並未暴殄天物,送禮者也不會有「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拒絕他人的好意可能成為一件傷己、傷人的事情。 故事一,A單位的長官某甲拿著一本雜誌,笑瞇瞇地告訴B單位的經辦某乙:「這裡有篇文章很好,你要不要影印一份拿去看?」某乙笑著拒絕說:「謝謝!這篇文章了的確很好呢!不過我看過了」。 接下來,某甲笑瞇瞇地走到印表機前,自己動手印好了文章,告訴某乙說:「沒關係,你還是帶回去看吧!我印了四份,請你順便帶給坐在你旁邊的另外三個同事,我也想要與他們分享。」原來長官開口的主要目的在於請某乙代轉文章!某乙只好一臉尷尬地笑著收下了。 故事二,課堂之上,一班小學生輪流送老師生日禮物。同學們的禮物都包裝精美,唯獨一個總是全身髒兮兮、功課總是全班倒數的小男孩,送給老師一條廉價的陳年珍珠項鍊,同學們哄堂大笑起來。和善溫暖的老師制止了全班的嘲笑,鄭重地、開心地戴上項鍊,小男孩感動得流下眼淚~~原來,小男孩為了感謝老師對他的耐心與關懷,把母親的遺物送給了老師。 故事三,阿力疼惜女友小怡的薪水不高、家計負擔卻不輕,兩人在一起總是由阿力支付一切費用。每到兩人的節日,節儉的小怡總會準備一份禮物給阿力,而阿力也總是心疼地說:「謝謝妳的心意,可是你知道我是真的愛妳,一點都不計較禮物。我寧願妳把買禮物的錢省下來」,小怡對於這樣的答案總是淡淡一笑。許多年過去了,當他們終究因為個性不合而和平分手的時候,小怡寄了一份最後的禮物給阿力,收到禮物的阿力撥了通電話,一如往常地說:「謝謝妳,可是我真的捨不得妳花錢」。只是這一次,小怡的回答不是淡淡一笑,而是幽幽地說:「我恨你!我恨你始終不肯接受我的心意!你從來都不公平!」。那怨懟的語氣,讓一向自以為用情至深的阿力至今無法原諒自己。 何必因為拒絕禮物而在無意間傷人?尤其是傷害在乎你的人的情意!我們無從知道這份禮物之於對方有多大

閱讀筆記:我不推薦《斜槓青年》的原因

圖片
我對於這本書的第一個質疑,在於「沒能直指問題核心」。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只讀到書上說「生命原本就沒有意義」。 事實是:「道本無有,因人而有」。可是,只說了上半段,卻沒有說下半段?這是因為作者思考的不足?還是刻意迴避這個問題? 我對於這本書的第二質疑,在於「沒有說清網路時代的真相」。 書中說了,網路讓這個世界變得扁平,所以人人都有了更多的可能。但是書中沒說的是,網路讓每個人都面對了比過去大了無數倍的競爭。結果是什麼?整體而言就是「贏家通吃」。 結果?不管你靠哪一種/哪幾種專長換取生活資源(賺錢買飯吃),結果就是,如果你優秀到足以打敗一大堆的競爭者,你可以過上優雅又自由的好生活;如果你不是那個最優秀的佼佼者,你就只能很艱辛很艱辛地混飯吃。 時代潮流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忽然轉向。所以我沒打算、也並沒沒有因為「輸家一大堆,只有贏家吃飽飽」這點而否認了「世界是平的」這個客觀存在的潮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我也認為「斜槓」這種生涯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我的質疑是:這本書在介紹「斜槓」之必要與美好的同時,卻對於這些可能存在的險惡避而不談?在我看來未免失之偏頗。 我的第三個質疑是:夾雜著讓人匪夷所思的邏輯。 書中提到「印度教說是東方哲學的核心與起源」--這個應該是客觀的事實。然後作者接著說「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如此偉大的智慧會在印度這塊土地上誕生?直到涉獵更多印度文化後,我發現這和其嚴格的種姓制度以著非常直接的關係......我猜想,正是因為印度這種獨有的種姓制度,為婆羅門創造了一個不受干擾的純淨環境,他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自省和更多思考,為印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智慧」(p121~122)。 這個論點差點讓我的下巴掉下來。那些古往今來幾億個奴隸賤民之中沒有一個有哲學家宗教家的資質天賦?他們之所以沒能成為哲學家宗教家,不正是因為被那些貴族所設計的制度而永世不得翻身?怎麼會反過來(彷彿帶著稱讚的意涵)說「正是因為印度這種獨有的種姓制度,為婆羅門創造了一個不受干擾的純淨環境,他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自省和更多思考,為印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智慧」這種話? 怎麼不想想,如果印度是一個人人機會相對公平、社會流動相對自由的社會,很可能會產生出更多的哲學家與宗教家? 然後,順便一提:「斜槓青年」洞見了一個社會的新趨勢嗎?並沒有

關於上班這件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8

企管雜誌上常常看到一個老梗故事:城裡有三個磨石匠。他們的技藝其實差不多、收入也差不多,但是三個人的快樂程度卻截然不同。 因為,第一個石匠覺得自己是為了混口飯吃而不得不幹這種體力活;第二個石匠覺得自己那麼認真提升技藝,遲早會成為全鎮最厲害的工匠;第三個石匠要求自己每天都朝著「打造出一個偉大教堂」的目標邁進。 先別管這種寓言故事。事實是:能夠兼顧理想與現實、能夠對社會有貢獻又能自我實現的工作?當然有,但是恐怕沒那麼多。對多數的人來說,上班就真的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運氣差一點的遇到無腦主管而鳥人鳥事一堆、因為將帥無能而累死三軍的情形,也是所在多有;如果幸運的話,可以在職場上找到一些成就感,再更幸運一點說不定可以遇到值得多聊兩句的好同事;就這樣而已。 所以,上班往往是一件心不甘情不願、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怎麼辦?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減少辦公室裡的鳥事、甚至積極地創造一點職場生涯的小樂趣。 關於減少痛苦,比如說: 忙的時候竟然還找不到東西,真的是會急死人!怎麼辦?那就練習把辦公室的桌面、抽屜到置物櫃都收納好,減少那種慌亂的發生機會。 案子很多件,每件案子又有很多流程、很多關卡,每次想要處理事情的時候,都得要浪費一些時間去回想目前的進度,實在很煩?那就練習一套自己上手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讓自己隨時隨地「一坐下來,就知道應該先做哪件案子,而且知道從哪裡開始做起」,減少那種心煩的機會。 關於增加樂趣,比如說: 在整理清爽的辦公室桌面開闢一個小小的「泡茶區」,上面有紅茶、烏龍茶、咖啡豆,還有泡茶的小茶壺、茶海、買超商咖啡用的保溫杯......,每天上班都因為自己有這麼多的選擇而覺得富足,又因為富足而覺得愉快。 公事有大有小,有正經事也有無聊的雜事。有時候因為窗外陽光太美而無心上班,生產力和心情一樣低落但又不得不工作怎麼辦?那就找些手邊累積的、最簡單不燒腦的雜事來做。一件一件做;看著事情一件一件完成,會忽然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穩定了起來;就好像心情煩躁的時候去洗衣服,看著衣服一件件洗好,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出低潮。證明自己有能力、有方法改變自己情緒,也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 農曆過年前的最後一天上班日,我順利地把把手邊所有開啟到一半的大小案子都送往下一關,然後在筆記本上面思考過完年後有哪些大事、急事要先處理。這樣一來,「某件事情目前做到哪裡

關於「稱讚」這檔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7

大學的時候,我刻意要自己練習讀一些財經企管雜誌;有陣子常在雜誌上看到文章介紹卡內基的訓練多好麽地實用;可是仔細一看課程費用那麼貴,哪有可能去上那種課? 所以我轉個彎。上不起卡內基的課,讀卡內基的書總可以吧?就這樣,我讀了幾本卡內基的書。當然是書店裡的中文版的。 書裡說,「讚美他人」是一種美德,而且對於提昇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而「讚美他人」是有方法的、需要練習的。我讀了深以為然。默默地把這個觀念放在心裡,而且試著練習。發現果然不容易,於是也就隨它、很少用心揣摩了。不過從那時候起,我總有個主觀意識「能夠懂得稱讚他人的人,應該是個不錯的人」。 後來發現事實與我想像的差很多。剛進職場的時候,有些職位比我高上七、八等,年資比我資深三十年的前輩,開口閉口就是稱讚我們幾個同梯多麼地優秀,我心想真是奇怪了,你根本就還不認識我,怎麼也能這樣沒口子地稱讚? 與其說「讚美他人很難」,更精確的說法是「真心地稱讚他人很難」;更常見的情形是:那些輕易胡亂稱讚他人的,要不就是為了升官發財而對上逢迎拍馬,要不就是因為要對旁表現大器以籠絡人心,或者是因為要利用部屬而對下猛灌迷湯。 總之,關於「真心稱讚他人」這件事,經過這十多年的職場經驗,我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最深的體會是:稱讚他人並不容易。心態上,有時候我們因為「不好意思說聽起來肉麻的話」而不想稱讚他人;有時候我們因為「不知道怎麼稱讚對方才能恰到好處」而始終保持沈默;更有些時候,因為忌妒心隱隱作祟,所以心裡的那些佩服怎樣也說不出口。 但是,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關於「稱讚他人」,我整理出了一些具體的原則。 之一~~要真誠 了解人性,就可以輕易「掌握」人性。出於善的動機,叫做「人情練達」;出於惡的動機,叫做「陰險狡詐」。於是,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學習如何稱讚人,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呢? 之二~~要具體,不要無中生有。 比如說,稱讚一個駐唱歌手的歌聲變得更好聽了,我會說「過去你的歌聲很好聽,但是現在你的歌聲讓我很感動」。當然,前提是歌手真的感動了你。否則這樣的稱讚,在道德上或效果上,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之三~~要「百搭」。 稱讚駐唱歌手的時候,我說:「你的歌聲變得更動人了。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讓你的人生體驗變得更豐富?」 每個人每天都在增加人生體驗,差別只在於或多或少、或

踩雷報告:《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

圖片
翻完這本書《心智圖理論與實務》。直接說結論:我很失望。不是說這本書不好,而是「和我所想要的內容完全不一樣」。 第一,「廢話」太多 對多數像我這樣的上班族而言,需要的是「想要了解一種聽說很好用的工具」,這樣而已。結果書本從「心智圖的緣起」、「大腦的結構」、「記憶的原理」、「語意學」一路說到「色彩學對於了人類心理的影響」。我不知道有多少上班族有這樣的耐心去讀這些並不實用(至少對於無法立刻在實作中運用)的資訊。 第二,內容淺薄 所有的思考,都和「演繹」與「歸納」相關。一階一階展開的心智圖就是「演繹」;反過來看,一層一層收斂的心智圖就是「歸納」。在「演繹」與「歸納」的過程中,讓那些資訊能夠放在正確對應的位置,並進而有助於資訊的接收、分析、理解與記憶。 人類從事所有的事情都與思考有關,所以心智圖可以運用在許多地方。我也很認同這點,所以才想要對「如何畫心智圖」有多一點的了解。我想要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學會基本的心智圖繪畫/如何畫好心智圖」,書本卻花了一堆的篇幅,介紹心智圖在「教學與寫作」、「超強記憶力」、「論文寫作的易用」、「讀書的應用」......到「會議簡報與溝通」的運用。 當一本書探討主題A的書對A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時,並且順便提到B工具對於A主題的好處,是相當合理的。今天這本探討心智圖的書,內容主軸不是「如何更快學會心智圖」、也不是「如何把心智圖畫得更好」,卻用一大堆篇幅再介紹「如何應用心智圖簡報/教學與寫作/論文寫作」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困惑了。明明這些主題都各自有專書深入介紹,這本書花了許多篇幅卻只為了分別很流於浮面地介紹「心智圖在甲乙丙丁戊各方面都有幫助哦」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簡而言之,我如果想要學習「簡報」、「溝通」,書局裡相關的專書多的是;這本書用很少的篇幅介紹我想要看的內容,卻用很多的篇幅介紹「心智圖可以如何應用在很多地方」?這種內容編排,實在不是那種會讓我覺得收獲滿滿的工具書。

踩雷報告:《邏輯思考的入門書》

圖片
我很少嫌棄自己買回家的書。這是其中一本。理由如下: 第一,這本書的封面還加了「圖解」兩個字,結果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圖只是「插圖」,而非「圖解」。這應該算是不實廣告了。 第二,幾乎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經過思考,而思考應該要有邏輯;所以人生在世,幾乎做任何事情都跟邏輯有關。而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基於這樣的緣故,書名是《邏輯思考的入門書》,就拉拉雜雜地,從「邏輯思考為什麼重要」,一路談到「如何談判」、「如何提案」、「如何時間管理」通通都提到了。這樣「樣樣通、樣樣鬆」的一本書拿來讓不曾讀過相關書籍、完全沒有基本觀念的中學生來讀或許不錯,對於一個讀過一些類似書籍的上班族來說,可說是完全沒有價值了。 第三,本書的第二章的標題是「具體來說該麼做才能養成」,第四章的標題是「養成邏輯思考的五大習慣」。內容看來看去不知道這兩個章節的區隔到底為何。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與編輯的心血結晶,我這樣批判其實有失厚道;在另一方面,讀者買書回家總是會有基本期待,當期望與現實差距過大的時候,實在難免抱怨。只能說,寫書、編輯實在不是一種簡單的工作。

實作練習兼讀書筆記—《學會圖解的第一本書》

圖片
對我而言,學習新事物的主要趣味,在於享受「摸索的樂趣」,與陶醉於「學習曲線的初升段」。 從書本中讀到了一堆具體的原則,迫不急待地想要嘗試書中所說;於是 讀完這本書之後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找個主題來練習圖解」。 一旦自己開始使用的時候,因為那是全新、陌生的經驗,彷彿可以聽見自己大腦的CPU突然提高轉速,不斷地在運算「如何運用這些規則」。每多用上了一點讀到的規則,就會有「哇!我真棒!我可以活學活用呢!」的成就感,覺得自己一日千里覺得自己一日千里~~雖然實際上自己不過還是個蹣跚學步的小嬰兒。 這張圖想要說明的,是分析「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的實質內涵。 身為一個假文青,一直以來我挺同意「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可是我也深信「居移氣,養移體」、「雍容華貴」這些諺語、成語並非空穴來風。自己也覺得矛盾。於是它成為了我的練習主題。 言歸正傳。這張圖的出現,經過怎樣的構思流程?運用了書中提到的的哪些原則? 關於流程: 當我們思考一個議題的時候,腦海要明確定義。不用做到像數學、物理學那種自然科學的精確定義,至少我們總要先釐清我們的大致概念。比如說,對我而言,我所謂的「氣質」到底是什麼中? 首先是「紀錄」。 一開始思考,腦中會浮現許多「關鍵字」或「形容詞」。完全案不用去管這些浮現的字眼是否合理、是否互相矛盾,總之就是通通記錄下來。「自信」、「從容」、「雍容」、「不慌張」、「有智慧」、「高雅」、「氣度不凡」、「識見卓越」。 第二是「分類」。 我把這些關鍵字分類成「安全感」、「見多識廣」、「聰明」、「智慧」四類特質。分類的時候,要盡量在做到「窮盡」且「互斥」。 第三是「思考元素」 然後,哪三種元素會影響這四種特質呢?在我原本的問題裡,「讀書」(腹有詩書)與「有錢」(雍容華貴)是兩個主要元素;在另一方面,腦中還有另一種形象,就是「有智慧的長者」看起來也很有氣質。「智慧」哪裡來?靠修煉;為何有些人就是沒有智慧?因為沒有慧根、又缺乏自我修煉的意識。

學習如何學習

圖片
在讀這《學會圖解的第一本書》、還有之前讀一些筆記術的書的時候,深刻的感受是:學習「寫筆記」、「任務管理」或是「用線條+字詞說明文章」這些事情,就是在學習「如何學習」,是非常基本、能夠運用在各種事務上的技能。這些技能通常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具體並且通用的原則。一旦能夠善用這些原則,可以讓「學習」、「任務管理」這些至關重要的技能大幅提升。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比如說人口數量、國民素質都相同的前提之下,哪一國的國民重視這些方法,那一國的國民就能夠獲得更扎實的能力;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在十年、二十年後必定是很驚人的。因為前者的教育讓普通人才也有機會變成優秀人才啊! 以我自己為例。如果小時候有人教我那些做筆記的方法與思考的方法,我的學習能力很可能大幅提升。但是從小到大,我在「學習的方法」上是一點都不懂的。我的小聰明只夠我在國小輕鬆悠遊,到了國中遇到一群更聰明的同學的時候,就算再怎麼苦讀,也只有被狂電的份。一直到了最近一兩年,才發現過去的自己走了多少學習上的冤枉路!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年逾四十才開始學這些技能,恐怕是太晚了。之所以練習,不過就是為了滿足好奇心,還有希望能夠以後給柔妹、甚或更多的有緣人開一扇窗罷了。

提升讀書之樂的四副眼鏡

圖片
要怎麼提升讀書之樂、讓自己的思考因為閱讀而變得更犀利?方法之一是:「戴上不同的眼鏡」。 至少,有四副眼鏡是很必要的:「定義眼鏡」、「矛盾眼鏡」、「例子眼鏡」與「找碴眼鏡」。 之一:「定義眼鏡」 暫時不鑽進文章本身去思考文章所論述的道理;單純先看看文章所討論的那些名詞、形容詞是否有清楚的定義? 相較於自然科學的定義嚴謹,在人文科學裡面,定義通常都是相對模糊的,很難「定義得很清楚」,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吹毛求疵地非要「清楚定義」不可。但是至少不能「太模糊」。怎樣算是「太模糊」呢?很常見的例子是股市專家常常說「中長期股市將會反轉」—嗯?中期、長期、中長期到底分別是多久?一年三年與五年?還是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如果連一個「大概的範圍」都說不出來,那麼這個股市分析師說的大概也只是囈語了。 同理,如果討論的那些名詞本身的定義根本人言言殊、根本模糊到不具有討論意義,那麼就算是「太模糊」了。這樣的文章應該也可以跳過了。 事實上,常見的情形是:許多文章對用某個主題針鋒相對地刀光劍雨地攻防廝殺,結果搞了半天根本就是雙方在不同定義的前提下,彼此大作文章。 之二:「矛盾眼鏡」 先不去管那篇文章的論述本身到底有沒有道理。有時候,一篇文章的第一點與第三點就已經自相矛盾了。看到這樣的文章,更要特別提高警覺。因為,如果不是讀者誤會了作者的原意,就是作者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根本沒有思慮周延,連自己打嘴自己都不知道。 每個人都很難察覺自己的思考盲點;我自己寫過的吠文這麼多,我犯過的這種錯一定很多,但我真的只是因為「能力不足」,而不是「居心不良」。也因此,我主張沒有必要以此「立刻」、「直接」懷疑作者寫那篇文章的「動機不純」、「居心叵測」。不過若說「讀者自己要提高警覺」,應該不算失之厚道。 之三:「例子眼鏡」 同樣先不去管這篇文章本身到底有沒有道理。就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反例」。比如說,國民黨政府宣稱國府軍隊依照盟軍的《一般命令第一號》光復台灣,可是,奇怪,為什麼盟軍依照同樣的命令佔領日本,卻不是「光復日本」?這中間總有要有一些清楚明確的道理,否則就很奇怪了(至於中華民國教科書上所宣稱的道理到底是否明確堅實?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又比如說,在《西方憑什麼》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列舉了過去常見的幾種「西方文明為什麼到了十七世紀之後特別屌」的原因。每說完一種理論,

變身「活動口號發想機」--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4

圖片
辦活動需要想口號,但是靈感不會時常有。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靈感源源不絕?有的。按照下列的方式,雖然未必能夠成為大師,但是至少可以讓你不苦手! 第一,從核心發想, 畫出心智圖 從主題開始發想。核心主題是什麼?元素是什麼?這些元素有哪些相關的名詞、動詞、形容詞? 以下就以「帶一群小朋友去baby boss 玩職場家家酒」的活動發想為例。 第二,排列組合 :把這個圖畫出來之後,接下來就是排列組合的問題了。「主詞+動詞+形容詞+名詞」,或是「主詞+動詞+名詞」,或是「形容詞+名詞」,或是「名詞+動詞」。盡可能多嘗試幾組看看。 排列組合的時候,當然也有一些原則、技巧: 一、 先別批判:如同腦力激盪,一開始先別管「這個口號爛不爛」,只需要自由的想像,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別急著批判。讓聯想發展出新的聯想。 二、 押韻:例如「風華絕代、錯過不再」,唸起來順口,容易吸引人。 三、 對仗,例如「名詞對名詞、對詞對動詞」,至於字數是否要一樣?這個就不一定了。例如「灌溉夢想、成就未來」沒有不好,「灌溉夢想,注入愛」也未必不好。 四、 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換。例如「寶貝」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以「寶貝夢想、天空寬廣」這樣的口號為例子: 甲、 缺點:「夢想」配上「寬廣」,不符合「詞性相同的對仗」, 乙、 優點:「寶貝夢想」本身,可以視為「寶貝(名詞)的夢想」,也可以解讀為「珍視孩子的夢想」。因為「寶貝」本身同時可以有兩種解讀,所以讓這個口號聽起來更豐富。 五、 字的讀音:這個很老梗。比如形容女人可以用「風華絕代」,胸罩廣告就說「峰華絕代」;說清朝皇帝有「養心殿」,建商在新店也來個「養心殿」 。如果沒有靈感的時候,就用「注音輸入法」「故意選錯字」,從同音字的選單中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挑。 六、 鮮活的動詞:「留下你的眸,閱覽風景;保有你的心,悸動愛戀」(改寫自大學才女同學 Janet Hsieh的臉書 ,其有關推廣器官捐贈文字)。感覺一整個文藝氣息啊! 第三,有關口號本身的邏輯 舉例來說,土銀因為資本額不足,所以打算賣股票籌現金(術語叫做IPO;這樣的解釋其實不精確,不過在這邊先暫時不管這個問題,就只要知道IPO=賣股票就好)。 土銀的員工很擔心啊!目前土銀是財政部百分之百持股的公營行庫。一旦開始賣股票,會不會就走上民營化

時間管理與健康管理--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3

身為一個上班族,多數的時間都賣給了公司。要怎麼在上班賺錢的同時還能夠兼顧家庭生活、理想興趣什麼的呢?哦!大家都說「時間管理」很重要要。 為了提升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我的手帳持續進化中 。效果還不錯。我確實多把握住了一些時間。結果我遇到了另一個瓶頸,叫做「健康管理」。 *** 時常看到有人說「要網路行銷,就要持續、固定」。比如說,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發一篇文。 關於寫作,有兩個關鍵:一個是「有沒有想法/素材」,一個是「有沒有能力把想法寫成通順的文章」。 關於「有沒有想法」,十幾年的上班族生涯總是累積了不少的素材;至於「寫成文」對我來說則是信手捻來。兩個條件都水到渠成了,於是我突發奇想,要自己要每天寫一篇《像我這樣一個經辦》的系列文章。 對我來說,這應該只是「有沒有恆心」的問題罷了~~吧? 我實在是太高估自己了。 辦公室的事情已經很忙了;午休的時候其實最好能夠休息一下,下班後其實也很累了。可是每天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只有上班的午休時間,還有下班後的「再加班」~~午休的時候,把握時間整理素材;下班後,先在我家樓下的便利商店繼續加班一小時把素材寫成文章,再進家門。 總之,我把「時間管理」所擠出來的時間很認真地拿來寫文。這樣搞了兩個星期之後,我.就.生.病.了。 結論是:光有「時間管理」是不夠的。透過「時間管理」擠出了很多時間之後,卻沒有足夠的體力去善用這些時間,還不是白搭?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閱讀點滴,點點滴滴

圖片
因為想要丟掉一些舊書,所以整理書櫥。這種時候就是考驗「斷捨離」的時候了。沒讀過的書?丟了多可惜!讀過的書?上面有自己劃記的重點、眉批,怎麼能捨得自己的閱讀點滴? 整理舊書,於是成了一件很痛苦、但也很有趣的事情。比如說我看見這本書。 猛一看,我幾乎忘記自己曾經讀過這本書;事實上,對於現在的我而言,如果我在書店看到它,恐怕也不會有任何想要翻閱的興趣。 然後當我在多年後的今天重新翻閱,才發現,書中其實有很多內容,是現在的我深以為然的。 走過這些年,我當然有一些內在的成長—比如說,七年前接受義務張老師的培訓時,我深刻地意識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這些年來我一直把那年的受訓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 其實,並不盡然。翻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在十多年前,我就已經深深認同了這本書中提到的「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比如說,那時的我,就已經在書中的「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憤怒,你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了」這段話畫上螢光筆。 我忽然理解了:我以為我是在「某個當下」開始認同了某種理念,其實更可能的情況是:早在那之前,我就曾經讀過了,而且說不定還覺得自己被書本啟發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可能是因為記性不好轉眼就忘、也或者因為人生歷練不足所以無法真正心領神會。 那些長久以來一點一滴地閱讀、一次一次的觀念洗禮,要一直到某個因緣俱足的某個時間點,才會忽然地深刻地刻進靈魂裡,成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我們記得的是「深刻刻劃進入靈魂」的「那一次」,卻忘了之前「許多次」的臨摹。 當然,我們可以用精讀的方式,讓每一次的閱讀收穫都能比想像中地更深刻一些;比如說美讀完一本書就寫寫讀書心得、問問自己從書中獲得了哪些智慧?又應該如何具體地應用那些智慧? 那年的我不懂。看過就算了,才會讓自己在這些年多走那些冤枉路;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寬容一點地看待那些閱讀--那些看似浮光掠影的臨摹,其實終究都沒有白費的。點點滴滴都是滴水之功,都幫助我在那個因緣俱足的片刻產生深刻的領悟。

身為一個反社會人格者 --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2

身為一個銀行業的小經辦,在分行當了五年半的經辦之後,又在總行當了十年的小經辦。我深深地覺到:像我這樣為了賺錢當個上班族已經很可憐了,如果不能夠從工作中獲得一些其他的收穫,更是可憐中的可憐。 最幸運的人可以在職場上遇見「願意教你的強者」,次一等是「有向強者學習的機會」,再次一等是「可以從負面教材中吸取寶貴經驗」。 比如說我剛進公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EQ很好、很有智慧、很懂得應對進退、並且善用筆記本、曾經是個業務高手的直屬主管。之後的運氣起起伏伏,多數的情況也是「好壞參半」的範例,至於所謂的負面教材更是所在多有,那也不用多提了。總之,真正讓我打從心底佩服、讓我覺得「對!我也要學他這招」的長官很有限。於是多數的時候,我只好自己摸索了。 比如說,做事情忘東忘西?我就不斷摸索做工作筆記的方法。「摸索出一套自己覺得順手實用的筆記方法」其實是一件小事情,但是那代表著「我認真地把自己當回事」。事實上,一直以來我都催眠自己「十年後我會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所以「我必須要在現在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學習明確掌握手上進行中的大小公事」。 十多年過去了,我依舊是個小經辦;不過那沒有關係,至少這些年練習下來,相較於過去老是忘東忘西的我而言,我算是滿意於自己目前的表現。 又比如說,曾經有機會去參加公司舉辦的「如何做簡報」的課程,於是我就把它發展成一個專案:讀幾本「如何簡報」的書之後,把自己當成是「須要上台教導他人如何簡報的講師」,並且 把我編排的課程大綱 做成一個簡報檔案,然後一有機會就練習做簡報,甚至還曾經自告奮勇地在松菸的閱樂書店與大安森林公園裡面對著公眾演講(雖然大安森林公園那場只有三個網友捧場XD)。我不確定聽眾聽完之後是否有收獲,但我肯定自己從中獲得經驗值。 事實上,只要有心,總是有些東西可以學習的。廠商來公司簡報的時候,就學學廠商的簡報技巧與內容;甚至於,辦活動需要有活動標語?就把自己當作是要上台授課的「文案寫作專家」,思考「如何寫文案」;要執行一件本質上很無聊、執行時很瑣碎的專案?那就專注於練習「如何管理專案中的瑣碎」。 一個最直白的舉例形容就是:雖然我手上有不少鳥事,但是如果抱著「練習記錄、管理、執行」的心態,一直思考「如何才能最有效率」,其實都能有些收穫的;反過來說,如果今天我中了樂透不用工作、

幹話與地震~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1

說起來實在是很老梗的心得了,可是還是忍不住感嘆一次。 辦公室的某些長官平日幹話說盡,明擺著要同仁超時加班,而且不給加班費也不給補休假,甚至連二等親往生了的喪假也要刁難。 私人企業這樣搞,雖然也是很糟糕,那至少是因為害怕被大老闆殺頭,中高階主管不得不壓榨基層;怎麼公營行庫裡明明端的就是鐵飯碗,還是要為虎作倀呢? 然後被檢舉了、勞工局來查了,就急著要問我「是不是你去檢舉的?」、「因為上面說要妥善處理,所以還是要問清楚」、「雖然我們最後都還是會知道是誰去檢舉的,但是還是要先問清楚」、「有什麼話可以好好講,畢竟我們是同一個單位」......。 真的是有夠妙的。平常完全就是把你當成一個蠢奴才,覺得說那些很蠢的幹話就可以哄騙你、唬住你,明明每年公司都在炫耀「稅前盈餘上百億」,然後一天到晚說「加班費的預算不足,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什麼的,然後還要跟你玩「坦白從寬」的那一套。 我有好幾套劇本台詞。我選擇了比較客氣的那一種:「真的不是我去檢舉的啦!因為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直接投書蘋果日報了啦!我在蘋果日報已經刊過一百多篇了哩!我如果想檢舉,還會客氣嗎?」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誰也不知道明天誰能下床、誰不能下床,更別說什麼出門上班、官運亨通了;這樣為了揣摩上意,一天幹這些狗屁事、說這種鬼話幹話,真的都不覺得空虛嗎?地震這樣搖,真的都搖不醒他們嗎? 人各有志,我知道說這些勸世文都是白搭,不可能說服得了他們,也懶得說服。不過就是把官場現形記添上一篇,聊做紀念罷了。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成為職場大將軍--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0

有一個整軍備戰的將軍,對於士兵的住宿、醫療等每一個細節,都視為大事親自關心,甚至把自己的薪餉通通捐出來給部隊加菜,自己則是吃部隊的大鍋飯,而且專門撿最差的菜尾來吃。 部隊上下無不感佩將軍而誓死效忠,出征前夕連那些掛病號的阿兵哥都奮勇爭先上陣殺敵。士氣之高,搞得敵軍未戰先怯、自動撤兵。這麼體恤部屬,難怪軍心士氣高,而他還被尊為一個好將軍。 另有一個默默無名的將軍臨危受命,硬著頭皮整軍備戰,他告訴主子說:「末將素無名望、戰功,民眾不相信我,部隊也不服我,請你派個大家都敬重的親信給我,幫我監督軍隊,那麼事情就好辦了。」主子聽完也同意他的意見。 你可能和我一樣,以為將軍大概會把主子的親信奉為上賓,作為老闆的分身、權力來源的表徵,然後借由親信之口傳將軍之令,以樹立軍威統御部屬,是吧? 可惜我猜錯了。 將軍請主子的親信出席隔天一個不痛不癢的會議,將軍特意找了個大時鐘放在營區門口。這個一向高高在上的主子紅人果然一如將軍所料姍姍來遲。親自守在門口的將軍說:「軍令如山!不守軍令,依律當斬!」這個倒楣鬼於是人頭落地。將軍的部屬們嚇壞了,連主子的親信都敢宰,哪還有人敢不守軍令? 沒錯,大將軍一開始之所以向主子要人,就是打算要宰他的親信以樹立軍威!什麼「幫末將監軍」,全是鬼話,這是一個夭壽鬼將軍。 不過這兩個將軍,其實是同一個人,名叫司馬穰苴,臉夠厚、心夠黑,於是故事被寫在史記列傳流傳千古。雖然厚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總之成大事者,果然要有非常之能。 此外,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殺了主子身邊的紅人,不會有後遺症嗎?」後來司馬穰苴奏凱而歸,大老闆出城相迎。只要打勝仗,死了一個倒楣鬼,哪裡有什麼要緊呢? 請千萬記得:「多數的老闆並沒有特別仁義或厚黑,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盤算。」身為小經辦的我們,不應恃寵而驕,也沒有必要為了哪個老闆的信任、重用而戰死沙場。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老闆,我們應該負責的對象是自己與家人,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大將軍,而不是讓自己成為沙場衝鋒義無反顧的小兵。否則,我們隨時都可能淪為一顆必須、而且可以被犧牲的棋子。 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2013-11-13 。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原諒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的背後--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8

前言: 1.寫這種文章並不是要為了營造「我的脾氣很好」這種虛假的印象。以我的臭脾氣,我也時常做不到「原諒別人」這件事情,但是我很願意為了成就自己而「練習原諒他人」。 2.這裡所謂的「原諒他人」,並不是說要當個沙包任人捶打,然後又很寬容地說「我原諒他」之類的。「原諒他人」有兩個很重要的前提,叫做「能夠保護自己」,還有「如果報復對方之後,除了爽之外,竟然什麼也得不到」--在這兩個前提之下,我們都應該要練習原諒。不是因為原諒對方,而是因為要成就自己。 *** 「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這句話很對:何必為了別人的過錯而把自己氣得半死?!如果更精確一點地說,「原諒別人」,更是「成就自己」,是一種百利而無一害的處世智慧! 先不論事情起因的是非對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個朋友不嫌多,少一個敵人不嫌少,這個道理千古不變!何況如果事情錯在對方,如果對方也懂得感恩你的原諒,對方就欠你一次情!現在多當一次別人的恩人,以後就「可能」少一個敵人。 如果你原諒了對方的過錯,對方卻不得懂感恩,那也無妨,因為你將贏得「寬宏大量」的美名! 如果你實在吞不下這口氣?好吧!你據理力爭之後,最好的情況是順利討回了面子與裡子。氣是消了,代價是「多了一個永遠的敵人」,而且「敵人的朋友,往往變成自己的敵人們」! 爭口氣?真能爭得回面子與裡子?代價是否過高?這算盤是否打得過?可就見仁見智了。 人與人相處摩擦難免,何況上班族與同事相處的時間遠遠多過與親人相聚的時間,有時不過就是些「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之類的無謂紛爭。爭一口氣的結果,雙方怒目相向還不夠,往往整個辦公室也烏烟瘴氣! 設身處地想想:誰會想要因為細故而捲入同事之間的無謂紛爭呢?這時候無論安慰哪一方都是一種選邊站的愚蠢行為,於是其他的同事只能選擇中立,只好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你氣得半死,但是平日稱兄道弟、八卦談心的同事竟然沒一個關心你?!你難免覺得「世態炎涼」。說不定你連那些無辜的同事也就一併恨上了! 為何不一開始就避免這種僵局,雍容大度地對於無謂紛爭一笑置之?只要器度夠大,不用把自己氣得半死、不用擔心自己多了敵人、不用讓周遭的同事為難,更能為自己搏得美名--「美名」雖是「虛名」,卻是你千金難買的個人資產,無形中為自己的人生之路減少阻力、甚至增加助力! 所以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器度夠大,格局才

精神勝利法--像我這樣一個經辦15

魯迅筆下的阿Q有個絕招,叫做「精神勝利法」。被欺負了、挨打了,就說「這年頭,兒子都敢打老子了」;在心中把對方視為兒子,把自己升級為對方的老子,而且兒子如此大逆不道地打老子,老子我竟然又如此豁達大度地原諒兒子!我的精神是何等的強大、偉大啊!於是想著想著對於自己受到的欺負就釋懷了。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鴕鳥的、自慰的思考所造成的勝利。但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精神力,比如說「自尊」、「自信」的時候,精神勝利法其實是一種很正面、很有力,也很有利的方法。 以行車糾紛為例:時常,面對其他駕駛危險的超車、逼車行為,年輕的時候覺得「對於挑釁覺得無法忍受」;年長了之後覺得「對方的挑釁是一種可笑的行為」。 再後來的後來,發現「如果情緒因為這種可笑的挑釁而起伏波動,也是一種可笑的行為」。除非是因為行車事故而必須下車處理後續事宜,否則,因為對方不理性的危險駕駛行為而下車進行更危險、更不理性的叫囂幹架,難道不可笑? 當一個幼稚的小朋友說「你很笨耶」的時候,你不會生氣,因為你知道自己比他聰明太多了。 如果你在職場上遇到了惡主管,如果你看清楚對方的無明,看清了對方對上狗腿對下擺譜的低劣人格,這時候你就能夠心平氣和地告訴自己「這種人根本不值得自己發脾氣」。 當然,精神力之所以能夠強大,一大部分來自於「實質力」的強大。比如說當你清楚知道自己的腦袋不錯,你就不會因為小朋友嘲笑你的智商而覺得自尊心受損;如果你清楚你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哪裡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辦公室的狗屁事而覺得人生灰暗。 這種基於自尊、自信所產生的強大精神力,可以讓我們免於無謂的情緒起伏,甚至趨吉避凶。精神勝利法,其實可以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勝利啊! 本文刊載於2017-01-21-自由時報花編新聞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仁者無敵的背後--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9

「仁者無敵」,書上都是這麼說的。善良的人要求自己當「仁者」,目的並非為了無敵,單純因為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即便吃虧上當也安之若素;精於算計的人希望自己無敵,於是假仁假義,希望能夠因為行「仁」而所向無敵。 實際的狀況是:空有婦人之仁卻無處世智慧,遲早遭小人算計,朝不保夕,如何無敵?假仁假義者心口不一,總有被人看破手腳之日,即便稱霸一時也無法順遂一世,何來無敵? 處世智慧如此,職場求生亦復如此。 曾有一位長輩分享職場求生秘訣:當完成了手邊工作,想要準時下班之前,請記得問問身邊的好同事,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處理的事情。如果沒得幫忙,他不費吹灰之力即賺了一個「熱心助人」的美名;若有,就留下一起奮鬥--主動釋出善意通常能夠讓同事感情更加和睦,那是何等幸福的事情--畢竟上班族與同事相處的時間遠多與家人啊! 如果只是「假仁假義」,為了博取美名而「主動」助人,當別人果真開口請他幫忙加班,他如何能隱瞞一臉的心不甘情不願?瞞得了一時又豈能瞞得了一世? 當隔壁部門的同仁打電話來問他電腦系統的操作問題,他明明可以義正詞嚴地回答「請先自行閱讀操作手冊」,也可以在電話中用三言兩語遙控指導,細節留給對方自行摸索。然而,他通常的答覆是:「我現在剛好在忙,如果不急的話,請給我半小時的時間,我等一下到您的辦公室,現場說明會比較清楚」。 如果一昧地想當濫好人,遇上食髓知味、軟土深掘的麻煩人物,他只好能忍氣吞聲,不敢適時地給對方軟釘子碰碰,結果就是疲於奔命;如果假仁假義只是為了搏得美名,因為「不勝其擾」、「呼來喚去」的一肚子窩囊又要如何長期隱忍? 他?樂在其中!他的盤算是:其一,手頭上進行到一半的事情不會被打斷,安排時間的掌控權回到自己手中;其二,爬樓梯去隔壁部門只要三分鐘的時間,花不了多少時間、更可以趁機活動筋骨;其三,有些問題電話中溝通不易、治絲益棼,當面溝通反而簡單明瞭、速戰速決。而主動前往對方辦公室提供協助,更讓同事對於他的主動積極印象深刻,對於職場形象大大加分!主動前往服務,原來有百利而無一害! 「仁」,指的是「同理心」;「智」指的是做人處事的「智慧」;勇,指的是「即知即行」的勇氣。如果有同理心,就願意溫暖地幫助人;如果有智慧,就會設法找出雙贏的策略;如果有勇氣,就會在該硬的時候硬起來,以戰止戰!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仁智勇」這種看似憨厚背時的道德教條,其實是處世、求生的利器!

寫什麼?--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6

上一篇《 上班族的智慧累積 》說,「一直寫就對了」。利用什麼時間寫最好呢?我的建議是「利用鳥會的時間寫」。 因為每個上班族都有開不完的、冗長無效率的鳥會要開。如果你手上本就已經有做不完的事情了,偏偏你的長官又在會議上閒聊個沒完沒了的時候--如果你因此而感到爆炸?那是人性;如果你把握這個時間好好利用?那就是你的勇猛精進。 下次會議中你的長官又開始幹話連篇浪費大家的時間的時候,你可以練習看看。把你自己當下的心聲寫出來。不管是惡毒暴烈的咒罵還是酸度爆表的譏諷,都寫下來。說不定你會發現,寫下來之後,你的情緒緩和了一些。 就算你當下並沒有覺得比較療癒,那也無妨。請你持續這樣子的書寫。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怎麼連續一個月我寫的東西都是同樣的內容」?然後你仔細一想,唉呀,好像最近連續一個月每天中午和同事吃午餐的時候,都是在抱怨類似的事情。 事實上,辦公族中午外出吃午餐的時候,如果你張大耳朵聽聽隔壁桌的聊天,十有七八都是在抱怨辦公室的事情。這完全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不用太自責。不過坦白說,你難道不覺得「天天抱怨一樣的事情」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嗎? 這個時候,契機就來了。「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不一定總是一句幹話。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生氣?」、「我能夠做些什麼事情改變現狀?」、「如果我是那個愛寫職場幹話文的查理,我會寫出一篇怎樣聽起來冠冕堂皇的職場大道理?」、「那些職場大道理之中,有哪些是天馬行空根本不值得一讀?有哪些好像真的可以參考一下試試看?」 光是這個主題,就可以讓自己寫上好一陣子。邊想邊寫,又邊寫邊想。就這麼簡單。而且說不定長官在會議上鬼話連篇的同時,眼看著所有同仁都在低頭度沽或者大翻白眼,只有你低頭振筆疾書,說不定長官還會誤認為你孺子可教,認真筆記重點呢! 好方法,不試試嗎?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感激砍過我的人?--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7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每個人在職場上或多或少都受過傷。「感激傷害過我的人,因為它讓我變得更強大」、「凡是殺不死我的,都讓我變得更強大」就是很常見的心靈雞湯。 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勵志文。有些勵志文乍看之下是充滿智慧的心靈雞湯,可是要知道雞湯也不是人人能喝的--比如說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喝麻油雞湯。 多數的人對於雞湯的本質缺乏理解,只是覺得「喝了身子很暖」,所以就強迫自己一口喝下,少有人會去深究「我真的適合喝雞湯嗎?」、「怎樣喝雞湯才健康」之類的問題。如果有人提出質疑,還會被煮雞湯的人罵「我這是為你好,你哦真是不識好歹!」、「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太好命了,不但吃不了苦,連雞湯都不願意喝,身體怎麼可能會強壯?」。 比如說「感謝傷害過我的人,因為他讓我變得更強大」就是一碗很有問題的雞湯。更可怕的是這句話還時常與「凡是殺不死我的,都讓我變得更強大」一起出現。 「凡是殺不死我的,都讓我變得更強大」這句話用來鼓勵自己「除死無大事,就算受到痛苦也要成長,讓自己更強大」~~在這種情況下,這樣子鼓勵自己當然沒什麼不好。可是當「感謝傷害過我的人,因為他讓我變得更強大」與「凡是殺不死我的,都讓我變得更強大」一起出現? 咦?我首先要感謝他傷害我?接著還要感謝他雖然傷害我但是沒有弄死我,所以我最後才會強大?如果我經歷了傷害之後會變強大,那是因為我更堅強也夠幸運。傷害我的人憑什麼獲得我的感謝? 白話一點舉例:我覺得你真蠢,然後我就拿個鐵鎚往你腦門敲下去。這一敲之後你頭破血流,但是也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大腦」,於是你終於開始珍惜大腦、使用大腦了~~於是你就深深感謝我當初的這一錘?敲破了你的腦袋但是沒有把你給敲死,所以讓你變得更聰明? 真正的關鍵,永遠是「自己」。「我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趨吉避凶?」、「不幸受傷掛了,當然也就一了百了;如果沒掛,我是否能夠從教訓中累積智慧、變得更強大?」。這和對方傷不傷害我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和我「應該感謝傷害我的人」有什麼關係? 以上這段短文,看起來是想要強調「以直報怨是錯誤的;以直報直才是合理的」。但是其實並不是。 所謂的「以直報直」,包含了「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有恩報恩」是「應該」的,因為這樣的舉動不但讓對方歡喜,也讓自己心安,說不定還有一些附加的紅利(哇你看那個人真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好人)。有百利無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