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二二八》之~鬥爭有道




要讓一群朋友內鬨自己人互幹,有幾種方法;有策略、步驟地逐步進行,效果更佳。

讓他們被表揚,但是掌聲故意區分大小、寶座區分123名,(為什麼只有鋼鐵人和國務卿走得特別近?),於是就容易因說不出口的妒忌、怨懟產生嫌隙。

然後製造衝突。

讓他們必須共同做出一個選擇(復仇者聯盟該不該接受國際法的監督?),但是因為人人的價值觀未必相同,於是選擇不同、進而產生衝突、甚至產生懷疑(你為什麼要作繭自縛?難不成你是間諜?他為甚麼不接受監督,難道他要復仇者聯盟為世人唾棄?)。

接著見縫插針。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朋友;試著找出整張人際網絡中,誰的誰和誰的誰有致命的利益或情感衝突(比如說,誰的誰殺了誰的誰;那會是一個絕佳的裂縫,讓他們開始選邊站。「我之前就懷疑他是間諜;你看現在他果然站在他的他那邊」)。

縫是既存的,不是我製造的;針是他們自己互戳的,不是我動手的。

切記,整個過程中,不要讓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共同的敵人等於協助他們凝聚向心力。

力量可能因為科技而幾近無窮地提升,但人性永遠都這麼脆弱。是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性始終脆弱。

上面是2016年<<英雄內戰>>的觀影心得。2017年讀了「重構二二八」裡面一段有關於蔣渭川等人在有關「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裡面的紛爭時,發現裡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在哪裡?又妙在哪裡呢?

話說,CC派和陳儀兩派素來不合,而蔣渭川是CC派的人馬,甚至還曾經公開批評台灣的貪官污吏,於是長官公署向法院控告蔣渭川妨害秩序,後來蔣渭川出具悔過書認錯了事。(p191)這樣說,你就知道陳儀有多討厭蔣渭川了。

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台北市參議會等的民意代表成立了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理論上,這個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是要監督政府好好處理二二八事件,也就是說理論上它應該是一個代表民間發聲、監督政府的委員會;陳儀自己是所謂的「台灣當局」,卻找來蔣渭川成為委員會的一員,這不是太不合常理了嗎?

這就是鬥爭之道的精妙所在。

有資格成為<<二二八處理委員會>>的人,當然都是具備一定實力、掌有一定資源的人。蔣渭川是台灣的一股大勢力,自然擁有一定的資源;然後,有資源就會有競爭,於是理所當然地會有「另一股勢力」會與之競爭、抗衡。

要怎麼要讓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自行分化呢?就讓委員們之間的各股勢力去自行分化就夠啦!如果他們彼此之間的裂縫不夠深,還可以「投骨於地,犬必爭之」地,只要當權者「選定某個人」,並且「給那個人甜頭」,就可以讓其他未被選上的人不是滋味。比如說「長官公署方面確實誘之以利,長官陳儀、憲兵團長張慕陶先後透露想要任命蔣渭川為教育處長的訊息」p232.

果不其然「對於蔣渭川跟長官公署密切往來的行徑,二二八處理委員會部分人士公然大罵,指責蔣渭川『有奪取政權的野心,沒有團隊的精神,單刀匹馬獨走長官路線,想要獨佔政治的地位』」p232,而蔣渭川人馬認為另一方主張「政務局之設置,不過是為了強奪台灣政治改革委員會權限」

這樣寫,讀者可能會以為筆者將這些當時的民眾代表們認定為「一群為了骨頭而狗咬狗一嘴毛」的自私自利之徒,但其實這並非作者的本意。事實上,「刻意讓人們產生這樣的誤會」,正是鬥爭之道的妙中之妙的精妙之處。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中,每個人,之所以做一件事情,都是基於多元的動機;當然,這些多元動機之中,又可以區分為「主要動機/次要動機」、「原本的動機/後來產生的動機」之類的。但是為了簡便討論,我們先假設故事裡面的這些人「從頭到尾」都「只是」基於公義理想、絲毫沒有私心,並且因此「為了妥善處理二二八這個重大事件」而出面奔走。

復仇者聯盟裡面的英雄超人們確實都是一心保護地球,但是有些人主張「英雄超人的行動如果受到監督,就會受到一堆政治問題的束縛,就無法真的保護地球了」,但是英雄超人之一的鋼鐵人則認為「如果不受到監督,會讓英雄超人們受到不白之冤,甚至人們反而會不智地拒絕接受超人們的保護」。就這樣,因為路線不同,英雄超人之間內部紛爭即起。

同理,就假定這些為了二二八事件出面奔走呼號的民間人士沒有絲毫私心。但光是判斷上的不一樣,比如說A主張「民間缺乏武力與政府對幹,多數人似乎也沒有意願要台灣獨立,所以必須和政府走在一起,為民眾爭取最大的權力」的時候,一定也會有人主張「為什麼台灣不能實施地方自治?為什麼一定要和這些貪官污吏妥協」。於是內部紛爭必起。

試想:一群人,真心為了台灣好的前提之下,都可能因此內鬨;如果有哪個掌握重大資源(通常是當局者)的人出面選定某一人,並且主動給某人某些甜頭,能夠不引起另一方的猜忌嗎?

「你看!A這傢伙之所以主張要和當局走在一起,一定是因為有私心吧?」之類的猜忌,就變成了必定會變成迅速蔓延的耳語中傷。

在這種情況下,一心無私為民的A怎能不氣憤、不受傷?怎能不合理懷疑「B這傢伙一定是基於某種原因故意要打擊我的。」

於是,內部紛爭必然加劇。更何況,在真實人生中,每個人做每件事情都可能基於多元的動機,再加上如果當局刻意製造這些猜忌,改革勢力內部又怎能不分化內鬥?

更何況,這些民間代表各自代表一方勢力,各自掌有資源,多年以來又豈能毫無瓜葛嫌隙?新仇舊怨加在一起,如何能夠善了?

果然,1947年3月4日開會時,「陳逸松在台上說明草案內容,台下蔣渭川帶來的人馬大吵大鬧,大聲喧嚷:『大交椅你就搶著要坐上去了?』陳逸松不甘示弱回敬:『大位子你們若想坐,你們就上來坐吧!」雙方對於權位之爭毫不掩飾。p232

這就是鬥爭之道精妙所在。因為這也是人性必然存在的弱點。

如果你是政客,想要用謀略奪天下,就必須掌握這套利器。

如果你是熱血的改革者,就必須懂得這套把戲,才能盡量避免陷入陷阱。

如果你是民眾,更應該要看懂這套把戲,才不會被當猴子耍。

只是,悲哀的是:這畢竟是人性的弱點。就好像明明知道「色字頭上一把刀」,可是又有幾個男人能夠抗拒美色的誘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下)

「讓人說個沒完沒了」的秘訣--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67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