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說書」

像我這樣一個讀者,讀完了一本書之後,時常幹一些用文字「說書」的事情。我稱之為「讀書筆記」,可是其實我沒有真的仔細思考過我寫的是些什麼東西,所以難怪我越寫越困惑。於是我仔細思考了一遍。

不管那種文章叫做什麼,「讀書心得」也好、「讀書筆記」也好。總之,關於一本書,讀者讀完了之後,可能寫出的內容有下面幾種:

第一:單純的介紹這本書在說些什麼。關於這些資訊,其實就只是把書本的前言還有大綱整理一下,然後摘錄書中幾句最重要的句子,就差不多了。換句話說,沒有什麼「說書人」的東西在內;寫的都是「作者」的東西、摘述的都是作者的話。我們國中高中的時候都時常寫這種讀書心得。

第二:在讀者讀完這本書之後,拆解、重組這本書的重點。用說書人覺得更順暢的方式,挑出最重要的重點大綱來介紹這本書。「說書人」開始介入了;但說的東西基本上還是「作者」的東西。這需要「真的」、「很大程度」的讀懂,所以才可能有「拆解」、「重組」。

第三,「說書」。把這本書的重點用說書人自己的話說一遍。把書中的重點濃縮成幾千字的精華,並且用讀者自己的語言/文字說/寫出來。這個難度就高出很多了。要有一定程度的「讀懂」自是不在話下,還要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這當然需要更多的努力。然後更糟的是,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非常扎實的書,當我們在書上畫滿了重點、寫滿了眉批時候,因為想要寫的重點太多,所以一不小心就越寫越多。

第四:說書人談談這本書有什麼精彩的地方。或者說,是說書人對於那本書的評價。說書人變成了主體,只是談論的是「作者的書」。

第五:說書人的思考~~說書人讀了這本書之後有哪些衍生的思考。換言之,都是「說書人」的衍生思考,與作者本身的關係更遠了。

這五種內容,都可能是「讀書筆記」的內容。換言之,想要用「說書」之前,就得要先想清楚:想要說/寫的,到底以哪一種內容為主。

接下來,才是「要如何把想說/寫的話」依照既定的篇幅寫出。正常的情況下,一定是想說/寫的多、實際有的時間/篇幅少。不過這也是好事情。濃縮精煉過的東西,才不會參雜著太多的贅字廢話,弄壞了閱聽者的胃口。

最後,結論是:一個好的說書人,要能夠清楚拿捏自己的角色~~就算是「說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篇幅限制下,會有不同的「說書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下)

「讓人說個沒完沒了」的秘訣--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67

《憂鬱的演化》讀書心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