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上班族的智慧累積--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05

雖然整體而言,上班族工作的內容大多是一成不變的,但其實也不至於像工廠裡的生產線那樣完全沒有變化。不管是有關做人處事的方法、還是職場生態的觀察,甚或是自己面對類似事件的不同情緒,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變化。 總之,工作中,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心得;尤其通常是越忙亂的時候,越容易產生心得。如果不把這些心得寫下來,那就真的太可惜了。因為,寫下來,並且問問自己「我想到什麼」、「我感覺到什麼」、「為什麼」、「下次怎麼辦」之類的問題,就是從實戰經驗中累積智慧。如果不累積,那麼我們就真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無法從「基本上都是些例行公事」的職場環境中有效率地提升智慧了。 「可是明明就已經很忙了!哪有時間寫那些?」 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並非完全不能克服的。在電腦桌面開一個word檔,或是在你的活頁筆記本留一頁空白,用你最順手的方式在心有所感的當下寫下關鍵字,哪怕只是隻字片語都好。然後每天給自己15分鐘的時間,把這篇專屬於自己的心得寫好寫滿。如果你的辦公室三不五時就要開一堆無效率的會議的話,那更好~~與其抱怨長官在會議上的鬼打牆浪費自己的寶貴人生,不如把握會議時間,寫寫自己的心得。 不用管什麼文情並茂,就只是透過文字讓自己沈澱、與自己對話而已。持續下去,所產生的愉悅與效益,絕對超出你的想像。 只要你願意一直寫。就這樣而已。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做人與做事的意義--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04

很多事情校園裡面學不到, 於是總要在進入職場幾年之後,碰了一鼻子灰,發現逢迎拍馬者平步青雲、苦幹實幹者多做多錯成為炮灰,老同學聚在一起 彼此抱怨著原來「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然後要再過個幾年,才知道原來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當初自己所想的那麼灰色、消極。事實上還頗富哲理。 如果遇事推託、圓滑不沾鍋,只想藉由甜言蜜語、逢迎拍馬來搏得長官青睞、同事歡迎,這樣的人遲早被看破手腳,就算長官不察而讓你平步青雲,但終究可能某天因為難獲同僚支持、下屬效忠而出糗、坍臺,或者因為改朝換代而成為前朝遺老,因為只會拍馬卻無戰力而終遭淘汰。 原來「做人」其實可以有正面積極的意義:首先,在組織之中做事,即便你是獨立作業,也得要有長官支持、而且不能有同僚扯你後腿。如果你的工作性質必須團體作戰,更是需要群策群力。如果基本的人際關係都搞不定,如何獲得支持?如何與同事溝通協調?就算下屬迫於淫威而不得不服從命令,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又如何會盡心盡力貫徹你的命令? 如果人際關係不及格,即便你有一百分的做事能力,但是少了來自人際網絡的支持、甚至多了來自人際網絡的阻力,一百分的能力七折八扣之後,恐怕未必及格。 相對的,雖然只有七十分的辦事能力,但有九十分的人際網路,在長官支持、同僚協助、部屬效命的群策群力之下,最終的表現超出七十分乃是理所當然。 就算你的辦事能力不及格,但是有來自長官的指導、同僚的提醒與下屬的支持,只要有心自我砥礪,辦事能力也將迅速增進。 是的,「做人比做事重要」,其實富含正面積極的意義! 做人的學問可多了,但是少有人時時省察;即便想通的道理,可惜知易行難,於是告訴自己人生苦短,何必為了虛幻的「做人」而委屈求全。 上坡路從來都不輕鬆。 輕鬆還是疲憊?下坡還是上坡?只有自己能夠要求自己, 人生的路上只有自己能夠決定前進的方向。 本文發表於2013-11-25-自由時報《做人與做事的意義》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733262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受到衝撞已是趨勢--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03

這篇短文完全是有感而發,完全是對事不對人。 「簡報投影片裡面的文字說明要寫清楚一點。」你以為這是在開玩笑說反話嗎?很抱歉,並不是。某個大型公營行庫的一級主管就是這樣要求部屬製作投影片的。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老實說,我真的不會相信「連簡報的最最基本觀念都沒有」!這裡說的不是「不懂投影片的製作方法」,而只是「對簡報缺乏基本觀念」哦!在這樣的時代,連「簡報的基本觀念」都不會想要去學的人,你覺得這樣的人的學習能力、學習心態大概是一個怎樣的水準?你真的覺得這樣的人能夠勝任大型行庫總行單位一級主管的位置? 更厲害的是,兩年前(大約是2015年)我還曾經親耳聽過另一個更高階的長官說「我是沒有玩過臉書啦!不過我覺得吼,關於臉書的行銷策略......(以下省略兩千字)」。 雖然臉書問世也大概有十年了、雖然對於數位原住民來說使用臉書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是對於年長者而言,它並不是那麼容易被理解。這並不怪長者。問題是,如果一個長者兼長官能夠對於這樣陌生的東西用這樣的心態去「指導部屬」,你覺得這種人的決策品質值得期待嗎?然而,這樣的人,位置比一級主管還高。 事實是:中華民國的公家單位裡這種貨色卻位居要津的人所在多有,你覺得中華民國是一個怎樣的體制?這樣的台灣怎麼可能會進步? 時代逐漸不同了。這種尸位素餐的人會逐漸受到年輕世代的挑戰、衝撞。我無心於升官,所以我沒有取而代之的雄心壯志。在此同時,對於年輕的一代而言,面對這種位高權重腦袋空的高官時,鄙夷、不耐是越來越難掩飾了。 每個人都會老;老不是罪過。但是不想更新腦袋、還要拖著年輕人害年輕人無法往前走、踩著年輕人害年輕人無法往上爬的老屁股,終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衝撞。這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了。 點我看《像我這樣一個經辦》全集

參加標案簡報的致勝之道--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02

身為一個公營事業,採購的時候當然必須符合政府採購法。比如說,公司的社群媒體要委外時,就會開個招標案,邀請行銷公司們來簡報,然後由評審老爺夫人們打分數,看看那一些勝出;勝出的公司有優先議價的權利。總之,行銷公司們當然希望自己能夠拿到好分數。 究竟怎樣才能夠拿高分呢?身為公司裡的一個小經辦,當然沒資格當評審;但是因為當過幾場評選會議的小助理,所以有過一些觀察,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參考。 之一  評審委員的掌握 依照政府採購法,為了避免弊端,決標之前這些委員的名單當然是秘密;否則萬一有廠商收買委員怎麼辦?所以這裡當然也不是要說「如何打探取得名單」之類的非法行為。 這裏想強調的是,「根據政府採購法,怎樣金額以上的採購案必須聘請行外委員」可是法律條文;而「招標金額」更是標案裡的公開資訊。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個案子裡的成員是否都是「招標機構裡的長官」,又或者是「包括了幾個行外的學者專家」。 這個很重要嗎?當然重要。如果完全沒有行外委員,那麼你就可以放心假定這些平均年齡不小的評審老爺夫人們對於社群媒體這種新玩意兒的程度大概在哪裡。「了解聽眾,才能決定簡報深度」是簡報的最基本原則。 之二 印象分數的掌握 表面上,這家傳統的大型老行庫想要聽這幾家行銷公司們能夠提供甚麼服務。實際上,簡報的人長怎麼樣?穿甚麼?講話的口條怎麼樣?都決定了不少印象分數。至於所謂的「服務內容的說明」,不過只是眾多考量的其中一環而已。 如果參加的是敝公司這種價值保守、評審委員平均都已經很有些年紀的老行庫的評選,簡報者如是「帥哥正妹」當然不會扣分,但如果是穿著大耳環、穿著低胸爆乳露肚臍的「潮男酷妹」,恐怕不會加分。 如果貴公司的實力很好,但是簡報者口齒不清晰、口條不溜、態度扭捏不大方、神情很緊張、或是一臉酷樣缺乏笑容,都絕對不會讓你佔優勢。 直白的說,雖然不專業的只是「穿著儀態」與「簡報技術」,但是土銀的評審往往只會覺得「簡報真是不專業」~~哪怕雖然廠商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明明很專業。 之三 時間/內容的掌握 簡報要「立體」。假設簡報者的簡報有十個重點,其中有兩個是最大的重點。如果簡報者順著簡報投影片說完了十個重點,對於評審老爺夫人來說,聽起來就是「平平的十個小重點」。但是如果簡報者能夠「在開頭、結尾的時候分別再次強調兩個最大重點」,重複強調自家公司最大的優勢所在,這樣

業務員的電話拜訪之道--像我這樣一個經辦001

圖片
雖然我不是業務員,但是我可以輕易地想見:身為一個業務,必須打很多的業務拜訪電話。比如說,我今天就接到了公司總機轉給我的兩通業務拜訪電話。 當然,不是因為我位高權重手握資源(如果我位高權重手握資源,那麼自然會有秘書幫我接聽這些電話)。 究竟,為什麼我會一直接到這種電話?實際原因我不清楚,但是我可以說出一套具體的原因:總機每一次的轉接都是一次的「試誤」。電話轉給A部門?A部門事後就打去罵總機,於是下次有類似電話來,總機就轉去B部門;可是總機又被罵,於是再下次就試著轉給C部門.......。一直到有一天,總機把類似的業務拜訪電話轉到企劃部的我桌上的這支分機,又意外地發現接聽這通電話的人事後竟然沒有打電話去罵總機!於是乎,敝公司的總機只要一接到「您好,我是OO公司,本公司負責XX廣告,想請問貴公司負責廣告的是哪一個部門?能否請您幫我轉接?」的時候,我當然成為總機轉接這種電話的不二人選。 身為一個公股大公司裡的小經辦,對於民間公司裡業務的辛苦我還算能同理一二,所以我總是客客氣氣地,為對方說明敝公司廣告的分工方式,以及拜訪哪些部門比較可能有所斬獲。我這種友善的資訊分享,對於常常吃閉門羹、聽慣了冷言冷語的業務來說,想必相當溫暖人心。 接下來,重點來了。同樣的業務拜訪,第一位業務打蛇隨棍上地說「真的很謝謝您,能否請您也順便告知那些部門承辦廣告業務的經辦分機?」,第二位說「真的很謝謝您;因為我畢竟不清楚那些部門承辦廣告業務的經辦分機,所以是否能夠把敝公司的服務內容寄給您,再請您轉寄給相關部門的同仁?」。 你覺得,哪一個業務成功拓展業務的機會高一些? 但是我覺得其實這些還不夠。我為什麼要去「問公司總機」「你們公司負責業務的部門是誰」這種問題呢? 如果我是業務,我會首先上網搜尋土銀的企業組織圖,然後依照各部處的名稱,顧名思義地猜測「哪些」(而不是「哪一個」)部門和推廣業務最有直接相關,然後進一步「假定」這幾個部門有廣告的需求。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公股銀行的總機對於公司內部的業務分工有可能不太了解、甚至一無所知? 然後,身為一個業務,我為什麼要打給「總機」呢?我為什麼不直接打給各部門的人?比如說分別直接打給推廣企業金融、個人金融的部門的人員呢? 「因為沒有他們的分機號碼?」可以上網查呀! 「因為土銀的官方網站沒有明確列出各部處的電話?」土銀

理性、直覺與情緒

這兩天翻閱《第二次機器時代》,裡面有一段文字很有趣,大意是這樣子的:大家都聽過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電腦的速度就會快一倍」,大家也都知道複利的厲害,可是奇怪了,電腦發展了幾十年,這樣不斷地複利下來,照理來說摩爾定律早就應該要撞到物理的極限了--CPU裡面的電路板什麼的可以越做越小、越做越精密,可是難道可以小到比分子還小嗎?總有個物理極限才對嘛! 可是,並沒有。因為科學家很聰明。比如說「整塊電路板擠滿了零件,零件無法再更小了」的時候,那就「蓋第二層電路板」。又比如說,電腦處理資料的速度已經快過一條光纖電纜在單位時間內所能傳輸的速度了,怎麼辦?那就「開發不同波長的傳輸方式,讓一條光纖電纜同時 運用不同的波長傳送不同的資訊」。 人類就是用這樣的巧思,用所謂的理性思維,一點一滴地累積文明。 事實是,先不用講到那種尖端的資訊科技去。在一般人來說其實也是如此。 在戶外。如果天下雨,地就會濕。如果沒有濕濕的?那就是有特殊的原因。這個叫因果關係(也叫做廢話),認真想就很有機會找到原因。 要辦一場很盛大的婚禮?想起來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只要肯拿出紙筆,把問題一點一點地拆解,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下思考、規劃,就可以有有條不紊地完成夢想婚禮。 人的一生當中,命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命運有它不可捉摸、難以掌握的部分,這沒得說。 人類的奇妙之處在於,除去命運之外的部分,明明還有很多部分,是依照理性邏輯就可以推論得出的結果;理性思考當然有其極限,但問題是,多數的你我,在做決策的時候,依賴的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所謂的直覺或情緒。 這其實不太能怪人類。人類演化了這麼幾萬年;幾萬年來都是靠著情緒(比如說「杯弓蛇影」)的情緒來躲避危險;人類擁有所謂的文明、「抽象思考的能力比直覺本能更重要」的時日其實不長,不過也就幾千年。所以你我都不習慣在思考的時候「先窮盡理性的思考,然後在理性遇到極限的時候改依直覺或情緒做決策」。 我們以為我們依賴的是理性思考,但其實並不是;更慘的是我們還要說些「理性思考也是有其侷限」的幹話~~明明都還沒開始善用理性思考,就邏輯跳躍、思考跳針地說「理性思考有其侷限」。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嗎? 就好像明明「天下雨,地上就會濕」,可是我們就會騙自己說「想也沒用,說不定在地板濕搭搭害人滑

從有所了解到產生情緒

圖片
說到「大數據」,你的心中出現哪些「關鍵字」,還有哪些「情緒」呢? 最容易浮現的關鍵字,大概是「網路購物很便利」、「資訊科技很先進」、「商業經營很精確」、「臉書谷歌很賺錢」、「資訊安全很重要」之類的;有些比較關心公共議題的人,可能還會進一步想到「隱私保障」這幾組關鍵字,更「政治控」一點的,大概還會想到「立法保障隱私很迫切」。 至於「浮現的情緒」?哪裡有什麼情緒呢?這都是ㄧ些依照理性思考的議題,似乎沒有什麼「情緒浮現」的空間。 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你對於這樣的議題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你應該湧現的情緒是「憂心」、「焦慮」。 如果你了解歷史,你就會知道:所有科技的進步,都變成了壓迫者的工具。 如果你了解鬥爭,你就會知道:所謂的權利的爭取,並不是一群草民們揭竿起義、一群勇者們向壓迫者抗爭就能獲得的。所謂的「權利保障的範圍」之所以有了擴大的可能,是因為強者結合次強者向最強者抗爭,然後再經過很多悲慘的流血與卑鄙的交換之後,大家依照著強弱的順位終於獲得了丁點的保障。一種強者、次強者吃肉、弱者喝湯、更弱者啃骨、最弱者繼續吃菜渣死挨的概念。 如果你了解史諾登事件,你就會對於國家、政府對於人民隱私的侵害到了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地步。 如果你讀了這本隱形帝國,你就會知道,國家與財團「已經」鋪天蓋地地掌握了各種資訊,讓你毫無遁逃於天地之間的可能。 當你我天真地想像「反正網路上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沒有做壞事為什麼要怕監控」,或是自以為彈性權變地說「凡事有利有弊,豈能因噎廢食」、說些「我們又不是共產國家,又沒有強迫規定網路實名制」的時候;當主流媒體一昧地宣揚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創新,對於背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可能造成的重大隱憂卻絕少提及的時候~~我們絲毫沒有察覺到我們置身於怎樣又快又猛的滾滾洪流,更沒有察覺到這樣的洪流越來越大、越來越猛。這本書讓讀者清楚地看見這樣子的洪流。 於是,讀完這本書之後,對於可預見的可怕未來感到憂心,對於「能夠做些什麼來避免這種悲劇」感到焦慮。 認清世界的黑暗是不夠的。總要努力地想想能夠做些什麼。而,所謂的「能夠做些什麼」,很簡單,就從願意理解問題開始、從閱讀相關書籍開始。如果我們對於問題一無所知,我們怎麼可能對於問題的嚴重性產生任何情緒?如果我們對於問

獨裁與道德

為什麼獨裁者喜歡強調道德?因為道德是抽象的、浮動的,更重要的是「宣傳」、「表揚」、「批判」的權力都掌握在有麥克風的人手上。 誰擁有麥克風呢?當然還是有權力的人。 如果講制度、尤其是講「具有現代文明社會所謂的法治意義」的法治與法制,那麼就只有「對錯問題」,與「權力的大小」絲毫沒有關係了。 而對於一般人而言,「法治」這種東西不太容易理解、「法制」更是高度專業的東西,所以無從關心起;但是「道德與否」很容易經由直覺就斷定;所以對於「玩法」、「違法」的政府、企業不會有太大的惡感,但是對於違反道德的個人卻是恨之欲其死。

缺乏效率的認真,是另一種不認真

今天早上八點就起床坐在餐桌前開始敲鍵盤。一下子整理舊文、一下子把舊文寄出投稿、一下子整理部落格,當然也少不了滑一下臉書追蹤時事 ;各種零碎的小雜事,這裡弄一下,那裡弄一下;很認真,並沒有浪費時間;一抬頭, 兩個半小時過去了。當然不能說一事無成,但效率極差卻是事實。 所謂的「善用時間」,不該只是「認真地做事情」,更要「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做事情」;缺乏效率的「認真做事情」,不過只是另一種程度的不認真而已。 永遠要記得:簡單的小雜事,就要用零碎的小時間去處理。因為,在各項雜事間切換來切換去的時候,先天上就會浪費掉很多轉換注意力的時間;而且一旦把完整的時間拿來做零碎的小事情,就等於讓需要完整時間的大事情變得沒有時間處理。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所謂的待辦清單準備好,才能善用每一個大小空檔處理最適合處理的大小事情、才不會把明明可以用來做事情的時間拿來「思考現在到底該做什麼」。 也因此,「任務管理」與「時間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這樣講好像很深奧,其實就是「弄清楚自己有那些大小任務」、「那些大小任務可以拆解成哪些大小事情」、「那些大小事情的輕重緩急為何」還有「哪一個時段拿來做哪一件事情會最有效率」是一連串的過程。如果光是想著要「善用時間」,很容易就淪為「沒有效率地認真著」的那種浪費時間。

智慧與崇拜

你看過「靈界的翻譯者」這本書嗎?作者有通靈的能力,有一段時間曾在公廟裡面「辦事」。但是也因此看透了一些事情,所以這個「靈界翻譯者」想要藉由述說自身的經歷,來勸世人「不要迷信」。可是後來發現,演講時的觀眾提問卻都是問些迷信的問題,完全背離了她的宗旨。 在我看來,不只是「鬼神之說」如此,連「哲學」(所謂的愛智之學)都是如此~~崇拜了,就遠離智慧了。 假設有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說的話有智慧、做的事情有智慧,在他身邊你可以聽到、感受到許多人生的智慧,比如說讓你更從容、樂觀地面對人生的種種苦難,諸如此類的;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必須承認他是「很有智慧的」。 身為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鼓勵/幫助人們思考」?都很合理。但是他會「讓自己因為鼓勵/幫助人們思考而成為被崇拜甚至膜拜的對象」嗎? 「崇拜」了之後,還能夠「理性思辯」嗎?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矛盾啊! 根據不可考的傳說,老子~~那個「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本來沒有打算寫書的;但是出城門飄然遠走之前,守門員說「你這麼有智慧,總是多少寫一點,不然也太可惜了」。禁不住守門員的再三懇求,老子寫了「道德經」這本千古奇書。 你能想像主張「道可道、非常道」的人在小巨蛋開佈道大會,不但對萬人傳播思想、更同時接受萬人的頂禮膜拜嗎? 結論是:對於無解的生死之謎,人類終究必須有所寄託,所以必須要有宗教信仰、必須藉由膜拜來安自己的心;那倒是不妨。但是在關於智慧,我們真的應該崇拜智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