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8的文章

專注於當下的閱讀

對我而言,我之所以不斷地買書,其實是因為焦慮:我想要讀這本、想要讀那本;想要看得太多,那麼就先買回家吧!理性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避免以後想買的時候找不到」,實際上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是:「讀了」當然比「買了沒讀」安心,但「買了沒讀」總比「沒買」安心。於是我一直買。 可是我慢慢體會到:讀書很好,「讀很多書」當然更好,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第一,有沒有「讀進去」;第二,有沒有「活在當下」。 所謂的「讀進去」有兩層意思。 比如說,當你看完了「悲慘世界」,你只是「看完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還是「對於他人的不幸產生深刻的同理」,並且對於「制度之為惡」、「惡法非法」產生深刻的思考? 如果沒有;如果你讀完之後只是「故事好好看」、「主角好可憐」,那麼你就算廢寢忘食地讀了一百本經典小說巨著,最多也只是在潛移默化中讓你變成文筆流暢的假文青,但絕對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有同理心、視野更寬廣的、一個更良善也更有智慧的人。 第二層意思是:讀了一本書之後,有沒有停下來反思,想想書中強調有什麼我知道/不知道的客觀資訊?有什麼精彩的/說服我的/覺得可疑的主觀論點? 也就是說,越是一本好書,越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去慢慢讀,讓這本書的內容與我腦袋中既有的東西去碰撞、去連結、去吸收,這本書才可能成為我變得更強大的養分。少了這些碰撞、連結、吸收的功伕,讀書就成了一種事倍功半的投資。 當然,有些人的腦袋真的比較厲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完那些碰撞/連結/吸收;這我絕對相信。但是對我而言,我必須邊讀邊想、邊想邊寫,才能夠好好地萃取出一本書的營養價值。想當然,這當然是非常耗費時間的。 學海無涯,書海無涯。為什麼我們就非得要把整片大海給游遍呢?不可能、也沒必要嘛! 挑幾個我們「必須」要修的學分,再挑幾個我們「有感興趣」的課程,然後買幾本那些主題裡最營養的好書,然後決定好閱讀順序與時間分配。剩下的,就是認真地閱讀、思考與寫作,這樣就夠了。自己書房或是書店書架上的書本再多,都不是自己的。腦袋裡面的東西,才是。 沒錯!眼看著書架上這麼多的好書,說要完全不焦慮是騙人的。但是那些書就像是網路上的性感美女,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追求他們。那些美女不會是我的,都是我不該執著的;那些想看但是實在看不完的好書,也是。 所以啊!靜下來!好好地挑好書,然後好好地讀書;如果偶爾手癢又買了書,

《以母之名》

圖片
這本書是一個「有色人種」所寫的書。所謂的「有色人種」,按照書本中所說,就是「混血兒」。作者的父親是白人、母親是黑人,於是作者自然變成了一個說白白不夠白、說黑不夠黑的「有色人種」。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身為一個出生在臺灣的漢人,比如說我自己,基本上不容易理解什麼叫做「種族歧視」。雖然三十年前我讀過《黑奴籲天錄》,但基本上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三十年來的各種零星閱讀,比如說包括電影「逐夢大道」之類的,讓我大約知道「種族隔離」是一種泯滅人性的制度,但也只是「知道這種東西很可怕」而已;就只是理性上的「知道」而已。 事實上,「混血兒」、「有色人種」這些名詞對我來說,大概就是「五官特別立體」,印象中,混血兒就是男帥女美。就這樣,沒了。在我的腦袋裡,我甚至不曾把「混血兒」與「種族歧視」、「種族隔離」這些可怕的名詞連結再一起。 一直到我讀了這本書。 在作者成長的年代裡,南非的種族隔離與歧視,嚴重到了作者的「黑人媽媽帶作者這個混血兒上街的時候,還得要找一個有色人種的女性友人幫忙,假裝友人才是媽媽,而媽媽只是女傭,否則就會引起大麻煩」的地步;書中還有一小段落,敘述當作者還很小、根本不理解這一切的荒謬與殘忍之前,有一次爸爸試著和母子一起出門,但是爸爸只能「走得離我們遠遠地」;當作者這個混血兒追著白人爸爸跑,大叫「爹地!爹地!爹地」的時候,開始引起路人的側目,作者的父親嚇得趕緊跑走,而當時還是小朋友的作者還以為這只是一場遊戲,一直緊緊追著自己的父親。 身為一個幼兒的父親,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簡直要瘋了。我無法想像,在怎樣的體制下,我得在公共場所躲避我女兒的呼喊?我的心會承受怎樣的痛苦?我的天啊!這就是人類啊!而我就是人類的一份子啊! 我向老媽介紹這本書《以母之名》。我告訴老媽人類有多醜陋、全世界的種族歧視其實不曾真正消失的時候,老媽很吃驚地反問我「啊?原來種族歧視是全世界的普遍問題?英國人也有?歐巴馬不是都已經當過美國總統了?美國真的還有種族歧視嗎?」 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啊!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即便網路已經讓資訊的傳遞來到了一個過去無法想像的便利的新境界,但是,別說什麼「解決問題」了;人類連自己有什麼問題都不知道啊! 表面上看起來,這本書在歌頌作者的黑人母親如何堅強地面對瘋狂的種族歧視世界、如何養育孩子;但在我看來,這本書說明了三件事情:種族歧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