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當下的閱讀
對我而言,我之所以不斷地買書,其實是因為焦慮:我想要讀這本、想要讀那本;想要看得太多,那麼就先買回家吧!理性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避免以後想買的時候找不到」,實際上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是:「讀了」當然比「買了沒讀」安心,但「買了沒讀」總比「沒買」安心。於是我一直買。 可是我慢慢體會到:讀書很好,「讀很多書」當然更好,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第一,有沒有「讀進去」;第二,有沒有「活在當下」。 所謂的「讀進去」有兩層意思。 比如說,當你看完了「悲慘世界」,你只是「看完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還是「對於他人的不幸產生深刻的同理」,並且對於「制度之為惡」、「惡法非法」產生深刻的思考? 如果沒有;如果你讀完之後只是「故事好好看」、「主角好可憐」,那麼你就算廢寢忘食地讀了一百本經典小說巨著,最多也只是在潛移默化中讓你變成文筆流暢的假文青,但絕對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有同理心、視野更寬廣的、一個更良善也更有智慧的人。 第二層意思是:讀了一本書之後,有沒有停下來反思,想想書中強調有什麼我知道/不知道的客觀資訊?有什麼精彩的/說服我的/覺得可疑的主觀論點? 也就是說,越是一本好書,越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去慢慢讀,讓這本書的內容與我腦袋中既有的東西去碰撞、去連結、去吸收,這本書才可能成為我變得更強大的養分。少了這些碰撞、連結、吸收的功伕,讀書就成了一種事倍功半的投資。 當然,有些人的腦袋真的比較厲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完那些碰撞/連結/吸收;這我絕對相信。但是對我而言,我必須邊讀邊想、邊想邊寫,才能夠好好地萃取出一本書的營養價值。想當然,這當然是非常耗費時間的。 學海無涯,書海無涯。為什麼我們就非得要把整片大海給游遍呢?不可能、也沒必要嘛! 挑幾個我們「必須」要修的學分,再挑幾個我們「有感興趣」的課程,然後買幾本那些主題裡最營養的好書,然後決定好閱讀順序與時間分配。剩下的,就是認真地閱讀、思考與寫作,這樣就夠了。自己書房或是書店書架上的書本再多,都不是自己的。腦袋裡面的東西,才是。 沒錯!眼看著書架上這麼多的好書,說要完全不焦慮是騙人的。但是那些書就像是網路上的性感美女,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追求他們。那些美女不會是我的,都是我不該執著的;那些想看但是實在看不完的好書,也是。 所以啊!靜下來!好好地挑好書,然後好好地讀書;如果偶爾手癢又買了書,